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首诗歌



说明:最著名,不代表是最好的。仅仅可能是因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取得了更易传播的优势,所以也就具有更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游子吟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七步诗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雎
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夏日绝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悯农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附:《静夜思》究考
《静夜思》流传千古,简单好记,诗风平淡自然,意象真切,读起来朗朗上口。历来为读书人所称赞。学习这首诗,课本上往往会配一副生动的图片:李白坐在床上,挨着床就有一扇大大的窗户,李白透过窗户望着窗外的月光,深情地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看起来很好理解,也没有什么生僻字,但是简单之中却隐藏着大秘密!对于如此简单的20字诗却出现了两处误解,而之所以出现误解,跟我们不了解古人生活习性有关,毕竟年代久远,有生活方式或者理解方式上的隔阂,导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诗句中的含义和李白当时所处的境况。
绝大多数人只是望文生义,把“床前”的“床”误以为是“寝卧之床”,将“疑是”误解为“怀疑”,进而导致对整首诗的意境会意有误。其实,①这首诗中所说的“床”是指“井栏”;②“疑是”的“疑”是比拟、比喻之意,并不是怀疑。先说“窗前明月光”,它的诗镜是秋叶月明之下筑有水井的庭院,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床上,在床上看到屋外洒下皎洁的月光。李白的诗,在宋代才见刻版,尤其是《唐诗三百首》流行开来,《静夜思》才作为名诗流行于文人之间。
这就产生了一个时间差,我们知道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新的意境,也就有了新的意思。所以宋朝之后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之前是有区别的,后人远离汉唐人的室内生活制度,不熟悉当时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透过它很难看到庭院的事物,就导致了注家都误解为“床”。经专家考证,李白这首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地点就在现在的湖北安陆,当时的意境是李白置身在秋叶朗月的水井边上,举头望明月,并非窗前望明月。
在《辞海》中,有明确的注释,床湿“井上围栏”。①可能是饮水思源的缘故,看见井就能联想到故乡,古人把有水井的地方成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叶月明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念家乡之情。把床作井栏,自古就有了。比如《古乐府·淮南王篇》有句:”后园凿井银作床。“李商隐在《富平侯》诗句中有句:"不惜金蝉飞林外,更筑银床在井头。”从这些诗句中既可以看出古人的床和现在我们以为的床意思是不一样的,要是把古人床理解为睡床的话,那是要闹笑话的。例如,李白在《长干行》中的“郎骑木马来,绕床弄青梅”,要是把床理解为睡床,那意思不就成了小朋友骑着竹子绕“睡床”玩耍吗?这显然不合常理。再有,清末大画家青藤老人也有句曰:“流水细分床畔响”,难道“睡床”畔会有水流吗?②另外,“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常有人把它理解为”怀疑“,把这句解释为”怀疑地上有霜“,这样理解便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差距的。”疑是地上霜“是用了”比“的手法,翻译过来就是”好像地上有霜“。李白曾有《望庐山瀑布》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代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的”疑“字,当”好像“或者”仿佛“来讲。总而言之,李白的”疑是地上霜“,应该解释为”井栏前的月色,好像地上铺满了一层洁白的霜,因为,李白此诗开头便已经清楚地写出了井前的明月光,那好怀疑什么呢?不是前后矛盾吗?
致谢书:
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感谢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欢迎阅读学习,谢谢关注诸子界!(ID:olodoo)。
​​​​​​​​​​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