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文子·自然》)
中国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最古老的观象台、最完整的天象记录,从千百年前起,我们对星空和自我的探索从未停止……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金嵌珍珠天球仪,是流传至今唯一的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弥足珍贵。通过它,我们回眸看到古人的非凡智慧。
据《仪象考成》记载,天球仪表面布列星辰、三垣、二十八宿、三百六十八星座,共一千三百三十颗星,依据星体体积与亮度按照比例选择大小相应的一千三百三十颗珍珠代表。天球仪表面还有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四节气的标识,内部还有精密的机械设计,使它可以模拟星体运动。
我们知道,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太空船曾在64亿公里外的宇宙中拍摄地球的照片,在这张颗粒状照片里看到的人类家园只是一个模糊微小的“暗淡蓝点”。天球仪的核心正是地球,而令人震惊的是,当从它的核心向外延展,我们会发现天球仪的表面要比拍摄这张照片的地方远得多得多。这意味着古人早已发现,这颗小小星球在宇宙面前就如尘埃一般,它渺小而脆弱,某个未知的因素就有可能将我们引以为傲的一切瞬间毁灭。
所以,在重金打造的外形下,更为珍贵的是其中蕴含的万事万物同为一体的深刻哲思,传递出先祖对后世的谆谆教导,告诉我们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乃至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共同体,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与天下万物相互守望、共存共荣、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的共同体思想由来已久。
《庄子·齐物论》里记录着南郭子綦与其学生颜成子游的一段对话: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一切事物虽然在形体上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体的。就像眼睛、鼻子、四肢、躯干构成人体一样,这些器官外形、作用不同,但都是一体而生,都是必要的存在、缺一不可。
推广而言,大小、寿夭、是非、美丑、善恶、贵贱只是事物形式上的差别,万事万物来自一个永恒的本体才是事物的实相。
比如,鸟兽在秋天里新生的细毛很小,但它的实相本体大到包括天下万物;泰山形体虽然很大,但作为无数形式的一种也只不过是实相中很小的部分。
再如,夭折的婴儿也只是形体存在时间很短暂,而本体一直存在;长寿的彭祖虽说活了八百岁,但是形体的存在比起永恒的实相就非常短暂了。
总而言之,天地和我共同生于本体,万事万物和我本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正是在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不断创造出“协和万邦”的盛世辉煌。
《尚书·尧典》记载: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不到一百个字,就简要详明地描绘出上古时期的唐虞之治。那时尧帝遵循古人流传的天地之道、大公之德,凭借钦敬贤人、明察下情、推举适当、道德纯备四种品质教化先民,将诚信、恭谨、克己、礼让的美好的德行传播到四方以外,从亲睦九族、整齐家族开始,进而管理国家任人唯贤,实现国家内部治理有序、人才济济,就可以创造外交方面的互通有无、关系和顺,最终实现了唐虞时代风俗大和的盛世景象。
而这样的景象被春秋时代的孔子描述为“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在孔子看来,在这样的社会中,所有人都以公心对待一切人事,将德才兼备的人推举出来治理公共事务,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文明极大提升。哪怕东西放在大马路上,人们也不会起占为己有的私心,而是不忍心糟蹋浪费财货;同时会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能发挥出来奉献社会,但不是为了谋取私利。
人心古朴,而社会各领域共同发展,贫富差距小,教化水平高,这样一来,大家夜晚睡觉都不用关闭大门,这就是大同之治。
这样的社会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虽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没有机会实现,但是大同理想在中华民族后世几千年中,同样成为历朝历代致力实现的目标,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盛世迭出的突出表现,而国家强大必然会以自信的状态面向世界、拥抱世界。

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十分强盛,与周边七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正是这种远见卓识,开创了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
时至今日,纽约唐人街仍是在西方世界最大城市的华人聚居区之一,在世界各地移居海外的华人还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唐,是中国富有魅力的别称,唐朝文明给世界历史、世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
作为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朝的声威超过了同时期的世界强国——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诗人王维的诗句,描绘了各国使节到大明宫朝拜唐朝皇帝的盛况。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一切。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馆里珍藏的一幅《客使图》就描绘着在唐朝接待的外来使,他们有的来自东方,也有高鼻深目、长头发的西方人。
唐朝强盛的国力与灿烂的文化对许多国家都具有吸引力,日本先后派出15批遣唐使,阿拉伯帝国也曾派出37批来华。在唐都长安聚集着来自各国的使者、留学生、学问僧、商人等,增进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情谊。
与此同时,唐朝文化也远播海外,对日本、朝鲜半岛、印度、阿拉伯、东罗马帝国,乃至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时,朝鲜、日本等国常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学习汉文,他们所说的是汉语,所写的是文言文。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经命魏徵等大臣编纂了一部治国理政丛书《群书治要》,但是因唐末战乱失传。幸运的是,这部经典被那时日本的遣唐使带回国,几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之为圭臬,作为学习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并促进实现了日本“承和贞观之间,致重雍袭熙之盛”(《群书治要·序》)。
唐朝不仅与东亚地区国家进行双向文化交流,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甚至北非地区有着密切的政治、贸易和文化往来。如广州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从开元前后开始,唐王朝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实务。在这里,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料、珍宝、积载如山;还有许多来自斯里兰卡、伊斯兰世界和东南亚不同族裔的人都在这里访问或定居。
据记载,大型外国商船每年到达广州的有四千多艘,通过贸易,新鲜的物品源源不断进入中国。
当时中国与南洋、波斯湾地区间这条著名航线称为“广州通海夷道”,途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共14000公里。这是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联接了东亚与印度及伊斯兰文化圈。
除了“海上丝绸之路”,人们更为熟知的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去印度求法的一位著名高僧——玄奘。
这是一次伟大的文化交流之旅,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游学于天竺各地,十六年后回到长安。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唐朝时期是中国大量吸纳印度文明的时期,除了佛教之外,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也纷纷被吸纳到唐朝外来文化的洪流中。
与此同时,中国的手工艺品、文化艺术也不断传入印度。
历史告诉我们:
地球是圆的,人是不断运动的,无论我们生活在哪个角落,总有一天会相遇,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一体,万事万物互联互通、不可分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汉·贾谊《新书》),我们付出的一切终将以各种方式回到我们这里。
传承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智慧和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为世界谋大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有风险挑战,也有新的机遇。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于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那时起,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信念追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自新中国外交宝贵经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陆续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构的决议或宣言,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奏响穿透纷纭变乱引领人类迈向美好未来的高亢旋律。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呼吁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十年来,相关思想成果形成一个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广博的理论体系。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总目标,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以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等国际公认的原则为基本遵循,以“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重要依托,顺应时代变迁,回应世界之问,响应人民所愿,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年来,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全方位探索与实践,并取得重要进展。以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为起点,中国积极在双边层面拓展命运共同体实践,正与十多个国家商讨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并已分别同老挝、柬埔寨签署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
在地区层面,中国致力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今天的中国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将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坚持谋和平、共发展,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各国携手同行,创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来自学习强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