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嬴渠梁颁布寻求贤能的人的法令,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
秦国长期以来疲弱不振,诸侯轻秦。新上台的秦孝公为振兴秦国,欲⼴纳天下贤才以图强秦,故⽽下诏令征求各国贤才。他命上先⽣⽢龙拟⼀份求贤令。谁知⽂本出来后,秦孝公看后直皱眉头。他说这份求贤令措辞居⾼临下,看起来不像是在求贤,⽽像是在恩赐。这样的⽂辞如何能吸引来真正的英才?
于是,他亲⾃掌笔,写下⼀篇简短有⼒,感天动地的秦孝公求贤令: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秦孝公
此令⼀下,即感召了以卫鞅(即后来的商鞅)为代表的各国的贤才。
贾谊的《过秦论》中写道:“及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最终得以统一天下。这“六世之余烈”的开端,就是秦孝公。
在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虽然有名,但实际上,商鞅终归是一个“总工程师”的角色。真正掌控全局的,还是秦孝公。
而秦孝公著名的“求贤令”,正是这场历史大戏的开篇。这也是《资治通鉴》中非常值得学习的重要篇章。
求贤令
【原文】《资治通鉴》 周纪 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孝公令国中曰:
(国人列国贤士宾客:)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秦孝公发布全国通告:想当年,我先祖秦穆公,在岐山、雍县之间起家,励精图治,修德行武,向东平定晋国之乱,协助晋文公归国继位,以黄河为界,修为秦晋之好;向西讨伐戎翟蛮族部落,开疆千里之广。天子封他为伯爵,统治一方,各国诸侯都来,为后世开基创业,光辉灿烂。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以后经过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相继在位,内政不安,无暇外举。导致三晋夺我先祖河西之地,实为国耻!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
到我的父亲献公继位,镇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准备出兵东征,收复穆公的故土,重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寡人每当想起先君壮志未酬,常痛于心!无论是本国臣子,还是外邦宾客,能有出奇计强秦者,我就赏他高官,封他土地!
(这简直就是申论范文啊)
解读
卫鞅评说:秦公求贤令,乃五百年⼀卷雄⽂。(旁⼈问:何以见得?)其⼀,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能,开旷古先河;其⼆,求霸业⽽不求吏治,⾝处穷弱,竟能做鲲鹏远望吞吐⼋荒;其三,胸襟开阔,敢与权⾂分享秦国,公器之⼼可昭⽇⽉。只此三点,堪称真⼼求贤。正是此⼤⽓磅礴之雄⽂,使得正云游四⽅、寻求明主的卫鞅义⽆反顾,直奔秦国⽽去。卫鞅三见秦孝公,以法家强国之说⽰之。三⽇长谈后,英主强⾂,终成知⼰。“信君如信我,终我⼀⽣,绝不负君。”“公如青⼭,我如松柏,粉⾝碎⾻,永不相负。”真乃⼈⽣难得⼀知⼰,何况君⾂之间!于是乎,卫鞅与秦孝公君⾂同⼼,肝胆相照的⼆⼗年同⾈共济就此展开,留下⼀段可歌可泣的千古佳话。
《求贤令》的逻辑结构以及行文内容,都对后世乃至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秦孝公的“求贤令”,言简意赅,号召力拉满!是一篇标准的“合作倡议书”。
如果你正想找别人合作,但是不知道如何说服别人,建议您看看孝公是怎么说的。
讲述自己曾经的成功案例秦孝公先说了秦国的光荣历史:“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这就是想告诉所有人,咱们秦国祖上也阔过,有成为强国的实力。用这种方式来提升民众的自信和国外亲秦实力的信心,消除外国人对秦国的误解,提高声望。就像现在一样,为什么很多国人不自信?就是近代被列强欺负惨了,没心气儿了。
为什么要提倡学习历史,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要告诉所有人,一定要自信,咱们祖上阔过,咱们有走向强大的能力,只是需要时间。
找到现在出问题的原因,表明决心接着秦孝公否定了前四代君主:以后经过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相继在位,内政不安,无暇外举。提前说明,秦孝公这么说,可不是为了甩锅。在当时,否定前任君主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君权神授,而神是不可能犯错误的,这相当于否定了国君的神圣性。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已,君主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而秦孝公这么做,就是为了展现想要改革的勇气,和招揽人才的态度。同时也展现出,勇于承认错误的决心。告诉所有人,我跟他们不一样,我这次是动真格的了,豁出去了,你们不用怀疑了。告诉对方下一步的计划接着,秦孝公透露了之后的计划: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
首先明确目标,告诉所有人,咱们的首要目的是要拿回河西之地,搞一波魏国。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转移国内矛盾,使国人同仇敌忾,提高凝聚力。消除能人异士们的疑虑,统一目标。其次,也给别的国家释放信号。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毛主席曾经说过:“搞政治就是把敌人少少的,朋友多多的。”本来秦魏两家的矛盾就已经不可调和了,这么一公开,其他跟魏国有仇的国家肯定纷纷响应。现在已经做好了什么准备然后,秦孝公说了自己已经做了什么准备: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就是在秦献公时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所谓“修穆公之政令”,也就是“客卿”制度。当年的百里奚和蹇叔就是这么来的,他们把秦国搞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想说:你们这些人才来了之后,我一定像秦穆公对待百里奚和蹇叔一样,去对待你们。现在无论是硬件环境(镇抚边境,徙治栎阳),还是软件环境(“客卿”制度)都已经搭建好了。就等你们开工了。提供丰厚的报酬最后,秦孝公简单粗暴地说了报酬: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点不拖泥带水,就四个字“封官,封地”,不扯那些没有用的。
要知道在当时想要得到封底,跨越阶层,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前面说的话,就像是精神激励,把人讲得热血沸腾。而如此丰厚的报酬就是物质奖励。双管齐下,试问,哪个有志之士能经得住这样的一番说服呢?
综上,秦孝公的这篇求贤令,逻辑上层层递进,深入浅出,从宏观到个体,面面俱到。①先晓明大义,为别人树立信心;②接着描绘美好蓝图,给人希望;③最后提供丰厚报酬,解决后顾之忧。这种“套路”,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说服别人的不二法门。
闲扯
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说服别人,这不,模板就放在这儿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内心是否感觉到秦孝公的诚意和胸襟,但是商鞅看完之后却是心潮澎湃。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看看,商鞅是怎么评判求贤令的?为什么会大赞其非同寻常?
秦孝公嬴渠梁
一、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之无能,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短短一百多字的求贤令,秦孝公却是先对自己祖辈进行了批判,直面正视了山东诸侯看不起秦国的事实。这些话对于个人来说,自我剖析一下,可能不是很困难,但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没有坚定的意志和直面困难的巨大勇气,是不可能说的出来。再有一个,作为一个国家的君王来说,评判自己先祖的过失,政治压力也是巨大的,搞不好就会引起政治动乱。你的政敌如果抓住这个事情,攻击你不敬祖宗,给你带上不孝的罪名,那你的政治生涯就算到头了。在这也能看出秦孝公本人真的是认识到了秦国的现状,急于求得治国之大才的诚心,求贤令并不是泛泛之词。所以,商鞅才感叹其勇气,千古之下,举凡国君者,几人能为?几人敢为?
颁布求贤令
其二,求强秦奇计,而非求平平治国之术,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身处穷弱,被人鄙视,却能做鲲鹏远望,生出吞吐八荒之志。古往今来,除禹汤文武,几人能及?秦孝公先是历数了先祖的过失,紧跟着便说出了此次颁发求贤令的目的,求强秦之计。虽然是短短几个字,商鞅却读懂了秦孝公真正的意思,看出秦孝公吞吐八荒的志向。老人们常说:人穷志短。但这句话在秦孝公的身上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秦国穷吗?太穷了。但是作为秦国的当家人,秦孝公却想的是努力改变现状,并没有得过且过,直接躺平,更没有抱怨上天的不公。国人、宾客、贤士、群臣只要是能给秦国提出强秦的大计,秦孝公都愿意接受,这也是一个伟大君王必备的坦荡胸襟。所以商鞅感叹其,古往今来,除了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又有谁能比得上他?
其三,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秦孝公说完了自己的目的,那就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请人家办事,总不能让人家白出力吧,总得有报酬。秦孝公开出的报酬可太大了,听听人家说的,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你们能提出让秦国强大的策略,我不仅给你封官,还给你封地,让你和我一起治理秦国。当时在战国时代,好多国家都是求贤若渴,但是没有一位君主敢堂而皇之地许下这样的重诺。
后来商鞅入秦之后,秦孝公大胆地启用了商鞅,在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秦孝公也兑现他的诺言,把秦国的商於郡分给了商鞅,这也是商鞅这个名字的由来,自此秦国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步一步艰难的崛起了。秦孝公的求贤令是秦国第一次对山东各诸侯国的人才发出的正式邀请函,这份求贤令不仅为秦国网罗了大批人才,也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注意到了秦国,想去认识秦国,秦国也再不是山东六国形容的蛮夷之国。从这份短短的求贤令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秦孝公的开阔胸襟和务实精神,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致谢书
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感谢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致谢书: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各平台。编辑整理古籍经典,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中去吸收营养部分,(若非优秀部分,亦可了解)如此甚好。愿于君有益!🙏🙏🙏
END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关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