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在中国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
南怀瑾评价说:“《金刚经》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我们研究学习《金刚经》时,可以从这部经典中汲取最有营养的人生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人生需守住八颗心,便可解脱烦恼、获得幸福、提升生命的价值。
1平常心
尔时,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释迦牟尼佛祖)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后,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便盘坐在座位上。
这段话看似描述的就是佛的一段日常生活,并无奇妙之处。
但细细一想,像佛这样具有大智慧、超凡脱俗、德高望众的人,其平常生活与普通僧人并没有两样,也要自己化缘,自己洗脚,吃完饭就打坐休息,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护法,如果佛陀稍稍弄个师父的架子,他身边的弟子一定很乐意供养他。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这是佛陀慈悲,并且以身作则,将真理介绍给世人。
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处,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平凡到极点,亦是伟大到极点。真正的圣人都是于平凡处见伟大,在平常中修行而体悟境界。
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拥有平常心。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是道。真的平常心就是心止于至善,就是不计较输赢,从容不迫,就是干净而温和,宽容而镇定。
一个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么,打坐也好,走路也好,吃饭也好,你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宁静、祥和与自在。
2安定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译文:
应当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觉悟?如何降伏妄心?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若没有安定的心,给他再多的名声和财富他都不会满足。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
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佛家认为,一念之间,人就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要大加修行,根本就是要“善护念”,好好的掌控好自己的心念。
3奉献心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译文:
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
提到布施,应当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布施后就忘记这件事了。而且布施的时候,是不会看对象的,如此,才能修得功德圆满。
对于别人的给予,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报他们,人有感恩的心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在为别人付出,同时每个人都在接受别人的付出,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感恩。
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
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4无相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译文:
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知道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如来法身。
从大千世界到微尘,从感情世界到物质世界……无一例外,皆是因缘所生,并随条件之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
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有跌宕起伏,有风平浪静,而让我们的心也生起了爱恨喜怒,随境而生,随境而灭。
今天爱你、疼你、伤你、怨你、折磨你的人和境,该来的让它们来,该去的就让它们去。不去执着,你才知道你还是你,你没有被它们牵着走,这样你才做回了真正的你。
5进取心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对佛法也不能执着,要像竹筏子一样,过了河就舍弃掉,对佛法是这样舍弃,世间知识、经验更不用说了,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
我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得大自在。
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
佛的本意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着。进取代表着人们有某种上进心,有某种向上的追求。但我们在追求过程中,成功了,我很光彩,万一失败,就觉得没面子,这就是对成功的执着和过分在乎。
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惟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着,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6无住心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译文:
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
《金刚经》的“无住”心,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7当下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过去的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不可得,未来的心不可得。(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意识现象,相继不断使我们错谬的以为己心。)
过去心不可得,意思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放手,不应该有执念。未来如同过去一样虚幻。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未来将会如何到来,未来还没有来到,人们贪恋未来,无非是对未来存着各种幻想,认为真正的真谛会在未来取得。
那么为什么现在心也不可得呢?
佛说一念之中有九十起生灭,以电光石火之快,尚不能比。心念的生生灭灭,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心念就已经成为过去。这就是“现在心不可得”。
我们之所以无法放下执念,是因为我们总是执迷于过去心、现在心或者未来心。执着于虚妄的心念,我们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心灵上的超脱。
“过去心已灭,现在心无往,未来心未至”。三心不可得,就是叫我们放下对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执着。不执着于三心,才能看得开,才能放的下,才能轻轻松松,才能了无挂碍。所以知三心不可得,解开心缚,放下执着,方能身心轻松。
8随缘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译文:
一切有为法的本体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这种观想。
人生如梦,苦乐如泡影,成败如朝露,荣华富贵如浮云,名利如镜花水月,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人也不过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欢的东西?天地间万物,人只有暂时的使用权,哪有永恒的所有权?
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看透自我、苦乐等,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着,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
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时坦然地面对、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依然能笑对人生,活得轻松、自在。
如此,无论顺逆境,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甚至生死。
随缘而行,而生其心,
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
平常心,安定心,奉献心,无相心,进取心,无住心,当下心,随缘心。正所谓佛法无边,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如果你感受到了这份力量,欢迎分享🙏
温馨提示、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同学关注!
(♥小编没有粉丝,只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