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礼记》全49篇(原文及译文)





《礼记》共49篇,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位居“三礼”之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
☟ 点击下列蓝字

《礼记》01 曲礼上
《礼记》之《曲礼上》原文及译文
《礼记》02 曲礼下
《礼记》之《曲礼下》原文及译文
《礼记》03 檀弓上
《礼记》之《檀弓上》原文及译文
《礼记》04 檀弓下
《礼记》之《檀弓下》原文及译文
《礼记》05 王制
《礼记》之《王制》原文及译文
《礼记》06 月令
《礼记》之《月令》原文及译文
《礼记》07 曾子问
《礼记》之《曾子问》原文及译文
《礼记》08 文王世子
《礼记》之《文王世子》原文及译文
《礼记》09 礼运
《礼记》之《礼运》原文及译文
《礼记》10 礼器
《礼记》之《礼器》原文及译文
《礼记》11 郊特牲
《礼记》之《郊特牲》原文及译文
《礼记》12 内则
《礼记》之《内则》原文及译文
《礼记》13 玉藻
《礼记》之《玉藻》原文及译文
《礼记》14 明堂位
《礼记》之《明堂位》原文及译文
《礼记》15 丧服小记
《礼记》之《丧服小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16 大传
《礼记》之《大传》原文及译文
《礼记》17 少仪
《礼记》之《少仪》原文及译文
《礼记》18 学记
《礼记》之《学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19 乐记
《礼记》之《乐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20 杂记上
《礼记》之《杂记上》原文及译文
《礼记》21 杂记下
《礼记》之《杂记下》原文及译文
《礼记》22 丧大记
《礼记》之《丧大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23 祭法
《礼记》之《祭法》原文及译文
《礼记》24 祭义
《礼记》之《祭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25 祭统
《礼记》之《祭统》原文及译文
《礼记》26 经解
《礼记》之《经解》原文及译文
《礼记》27 哀公问
《礼记》之《哀公问》原文及译文
《礼记》28 仲尼燕居
《礼记》之《仲尼燕居》原文及译文
《礼记》29 孔子闲居
《礼记》之《孔子闲居》原文及译文
《礼记》30 坊记
《礼记》之《坊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31 中庸
《礼记》之《中庸》原文及译文
《礼记》32 表记
《礼记》32《表记》原文及译文
《礼记》33 缁衣
《礼记》33《缁衣》原文及译文
《礼记》34 奔丧
《礼记》34《奔丧》原文及译文
《礼记》35 问丧
《礼记》35《问丧》原文及译文
《礼记》36 服问
《礼记》36《服问》原文及译文
《礼记》37 间传
《礼记》37《间传》原文及译文
《礼记》38 三年问
《礼记》38《三年问》原文及译文
《礼记》39 深衣
《礼记》39《深衣》原文及译文
《礼记》40 投壶
《礼记》40《投壶》原文及译文
《礼记》41 儒行
《礼记》41《儒行》原文及译文
《礼记》42 大学
《礼记》42《大学》原文及译文
《礼记》43 冠义
《礼记》43《冠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44 昏义
《礼记》44《昏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45 乡饮酒义
《礼记》45《乡饮酒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46 射义
《礼记》46《射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47 燕义
《礼记》47《燕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48 聘义
《礼记》48《聘义》原文及译文
《礼记》49 丧服四制(完)
《礼记》49《丧服四制》原文及译文

国学典籍《孟子》七篇十四卷原文及译文(全本完整版)

帝王之书《群书治要360》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三言二拍之《喻世明言》(40篇大全集)及作者小传

儒理学名作《近思录》●全14篇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国古代礼之大成,是一部比较完备、反映古代礼仪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辑录,共20卷49篇(一说47篇,估计是把《大学》和《中庸》独立出去之后的说法,小编注)。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及儒家子弟都很重视它,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同时还成为维护社会等级的有力工具。
后人研究《礼记》,可通过它来探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从中了解等级和阶级的构成等,从而对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进行探索。
​温馨提示、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同学关注!
(♥小编没有粉丝,只有同学♥)
​​​​​​​​​​​​​​​​​​​​​​​​​​​​​​​​​​​​​​​​​​​​​​​​​​​​​​​​​​​​​​​​​​​​​​​
​​​​​​​​​​​​​​​​​​​​​​​​​​​​​​​​​​​​​​​​​​​​​​​​​​​​​​​​​​​​​​​​​​​​​​​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