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善录》中记载:宋国的大夫蒋瑗生有十个孩子,但却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手脚蜷曲伸不直、一个瘸腿、一个癫狂、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目盲、一个哑巴,唯有一个身体正常的,却死于牢狱之中。
公明子皋见到这种情况,就问蒋瑗:“大夫,你平时到底做了什么呢?家人怎会出这样的灾祸呢?”
蒋瑗想了想,答道:“我平生也没做什么恶事呀,就是嫉妒心强了点。若有人超过我,我就嫉恨他;
若有人奉承我,我就很高兴;若听说某人有善行,我就怀疑他的用心;
若听说某人有恶行,我马上就会相信;若见人家遇到好事乃至有所收获,就好像我自己失去了什么一样;
若见人遇到坏事乃至有所遗失,就暗地里高兴,好像自己遇到了好事、有所收获一样。”
公明子皋听完之后,不禁叹息道:“大夫,以你这样的存心,将会导致灭门之祸,恶报岂止是仅仅应在孩子身上这些呢?”蒋瑗听闻言非常恐惧,遂问公明子皋该怎么办。
子皋说:“上天虽高,但仍能察听到很低下之处。你若能改正过往,从现在开始注意修行,将来就会转祸为福,不用担心,还来得及。”蒋瑗闻言,十分惭愧,从此洗心革面,勇猛精进,将之前错误行径全部纠正过来。就这样,没过数年,他几个孩子的残疾竟然渐渐全好了。这个故事出自《迁善录|十子异疾》。
其实,如今不少人也有蒋瑗的症状,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会有嫉妒心,很难发自真心的去赞叹身边人的成功。
比如看到人家拥有财富、受用、美名、地位,心里总是不平衡,老想着:
“这个人倒霉该多好啊!”“哪天他人财两空,被打回原形,那就大快人心了!”他们表面上笑眯眯的,让人觉得和蔼可亲,但实际上心胸狭窄、口蜜腹剑,内心充满了恶毒之水。
如此恶意嫉妒别人,实际上是一种愚痴之举。因为你再怎么诅咒人家,也无法改变他福报的一丝一毫,反而只会让自己在起心动念间,大大损耗积之不易的福德。
如果我们能做到对于别人的成功,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处之泰然,而且送出发自肺腑的内心真诚的祝福,那也是一种内心的强大,心智的成熟。如果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甚至连兄弟姐妹都羡慕嫉妒恨,那只能说是一种真正的自卑,非常之幼稚。在过往的岁月中,你是否看到家人、堂兄妹过的比自己好,内心不祝福他们,反而怨恨他们到处显摆。你是否看到同一起点的同学朋友,越来越大放光彩,内心不随喜他们,却想着远离,还会怨恨老天不公平。你是否因为老板夸同事工作努力,不夸自己,而内心愤愤不满,怨恨老板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只要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你就心里难受、不舒服。我们很少赞叹别人比自己优秀,总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天底下老子第一。在生活工作中,说声“别人的好”,赞叹别人的优点,难于登天。
当日子过得一塌糊涂,万事都不如意,还一身疾病时,就更加努力的工作生活,毕竟勤劳致富,每一个人都想让自己的人生更顺利,可是方向不对的话,越努力越不顺!
了凡四训中,有一道者给考试落榜的张畏岩说:“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意思是,你命里不该中,文章再怎么工整,也没有用,你自己要做个转变。张畏岩说:既然是命,如何转变。道者答: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我。独立自主,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待虚心屈己,不嫉妒别人、怨恨别人……,命运自会有改变。
古人言: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之意,不是说和他人一起为善,而是说赞赏他人的善。故依孟子之意,赏识他人的善,是最大的善,乃至于比自己为善或和他人一起为善之善还大。而今不只小人与小人斗,君子与小人斗,君子亦将与君子斗,内耗严重。故孟子赞舜之好问而好察迩言,孔子赞颜回之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你是对的,你很优秀,赞赏他人,可真是这世上最难的事。
《朱子治家格言》又云: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见不得别人好,心里暗暗怨恨,祸事会延续到子孙身上。也许你会说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善恶福气和我有何关系,我从来不信这套。那你是不是一身病,经常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又或者你的家庭不够和睦,你的工作生活已经很努力,但还是不顺?“心乱则百病生。”现代人,都活反了,身体有病,很重视,但是心里生病,却一无所知,又怎能福禄健康长寿?心亲于身,身亲于人。不能治心,焉能治身。不能治身,焉能治人?从佛法上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来,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总结了心之百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寡是一病,以力胜人是一病,威势自协是一病,语欲胜人是一病,贷不念偿是一病。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与恶人交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矜是一病,诽议名贤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以贵轻人是一病,以贫妒富是一病。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好自掩饰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阴阳嫉妒是一病,激厉旁悖是一病,多憎少爱是一病,坚执争斗是一病。推负着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憎是一病。好杀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以贤唝嗃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不受谏谕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投书败人是一病,笑愚痴人是一病,烦苛轻躁是一病,擿捶无理是一病,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慢老少是一病,恶态丑对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好喜嗜笑是一病,当权任性是一病。
诡谲谀谄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两舌无信是一病,乘酒凶横是一病,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钻穴窥人是一病,不借怀怨是一病,负债逃走是一病,背向异词是一病,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故迷误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惊胎损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笑盲聋哑是一病,乱人嫁娶是一病,教人捶擿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含祸离爱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见货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此为百病也。人能一念,除此百病,逐日点检,使一病不作,决无灾害、痛苦、烦恼、凶危,不惟自己保命延年,子孙百世亦永受其福矣。
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的“百病”之后,又写下了“百药”,用以“养吾天和”。《大藏经》曰:“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也,禄所谓百药以治之。
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清心寡欲是一药,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虽憎犹爱是一药,心无嫉妒是一药,教化愚顽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戒敕恶仆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扶接老幼是一药,心无狡诈是一药。拔祸济难是一药,常行方便是一药,怜孤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不负宿债是一药,愍慰笃信是一药。敬爱卑微是一药,语言端悫是一药,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能忍是一药,扬善隐恶是一药,推好取丑是一药。与多取少是一药,称叹贤良是一药,见贤内省是一药,不自夸彰是一药,推功引善是一药,不自伐善是一药,不掩人功是一药,劳苦不恨是一药。怀诚抱信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崇尚胜己是一药,安贫自乐是一药,不自尊大是一药,好成人功是一药,不好阴谋是一药,得失不形是一药。积德树恩是一药,生不骂詈是一药,不评论人是一药,甜言美语是一药,灾病自咎是一药,恶不归人是一药,施不望报是一药,不杀生命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不忌人美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不念旧恶是一药,匡邪弼恶是一药,听教伏善是一药,忿怒能制是一药,不干求人是一药。
无思无虑是一药,尊奉高年是一药,对人恭肃是一药,内修孝悌是一药,恬静守分是一药,和悦妻孥是一药,以食饮人是一药,助修善事是一药。乐天知命是一药,远嫌避疑是一药,宽舒大度是一药,敬信经典是一药,息心抱道是一药,为善不倦是一药,济度贫穷是一药,舍药救疾是一药。信礼神佛是一药,知机知足是一药,清闲无欲是一药,仁慈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不宝厚藏是一药,不犯禁忌是一药,节俭守中是一药。谦己下人是一药,随事不慢是一药,喜谈人德是一药,不造妄语是一药,贵能援人是一药,富能救人是一药,不尚争斗是一药,不淫妓眚是一药。不生奸盗是一药,不怀咒厌是一药,不乐词讼是一药,扶老挈幼是一药,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因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恶气而起。由人犯违圣教,以致魂迷魄丧,不在形中,肌体空虚,神气不守,故风寒恶气得以中之。是以有德者,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恶。量体而衣,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为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病也。吾人可不以百病自究,以百药自治,养吾天和,一吾心志,作耆年颐寿之地也哉!”
大道至简,此药皆是免费,服之有大功效,只是世人不信。
嫉妒之病,病在心里。病症是见不得比自己强的人,一发现有人胜过自己,就食不甘味,寝不能席,极尽诬陷打击之能事,必想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特别表现在二种心理上:
1、她有我为什么不能有,哪怕只剩这条命甚至连命都没有,我也不能落后她。
2、哼!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
“你若安好,那还得了”
一针见血点出了嫉妒之人的心理。 牛津英语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一个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而韦伯词典则把嫉妒定义为“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命运时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
嫉妒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和享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感受到的负面情绪。
其实,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些嫉妒的体验。
嫉妒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 它被描绘为一种道德上的罪过,或者一种需要用正直的思想去克服的弱点。然而,它只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
嫉妒是有条件的,它有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指向性”,即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会产生,存在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比较的情境之中,是指向一定对象的。
嫉妒并不是在随机或盲目的比较中产生的,或者说,不是任何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都会产生嫉妒,某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某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只会羡慕而不会嫉妒。
嫉妒的产生需要四个条件: 1. 对方与我们相像。如果相互比较的对象不具备相似性,就可能导致这种比较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不合逻辑。而与自我低相关或不相关方面的比较,则更容易让人们对比较对象产生欣赏之情,而非嫉妒。我们会在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较或被比较中,因比不上对方而感到嫉妒。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即人们倾向于人物,既然拥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会阶层,就应当有相当水平的成就。而与完全不相干的人的比较,并不能对这种平衡产生实质性的干扰,不太会让人们觉得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就好像一位医生并不会嫉妒一名芭蕾舞演员,除非ta曾经受过一段时间的相关的舞蹈训练。
2.这件事和自我相关的程度高那些与自我相关度高的事物,是指我们一直以来所渴求的,又或是直接与核心的自我价值相联系的事物。当所比较的方面与自我的相关度高时,我们就很容易因为他人在该方面比自己更优秀,而感到痛苦——这些方面的比较最容易引起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导致嫉妒的产生。而当所比较的东西并不是与自我高度相关的时候,就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嫉妒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乎什么,就容易被什么所伤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 主观的不公平感与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觉得那个人并不值得拥有那些优势或成就,我们会觉得那个人“运气太好”;或者会觉得,我们怎么就会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条件,影响了我们所拥有的结果我们会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
4. 在想象中自己对这件事的控制力很高当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改变某件事时(想象的高控制力),我们倾向于嫉妒已经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功的人。这种想象的控制力对嫉妒的影响,并不受现实状况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现实中自己对这件事是否有控制力,想象中的状态才是影响我们嫉妒感的因素。如果主观上觉得很公平,就会对这种差距感到服气,对对方产生钦佩;而如果客观上的确存在不公平,人们会感到义愤填膺,而不是嫉妒。也就是说,嫉妒通常发生在与我们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比如同学、比如同事、比如同乡。像孙膑与庞涓,周瑜与诸葛亮,秦桧与岳飞。不过,嫉妒分两种:善意的嫉妒与恶意的嫉妒。 善意的嫉妒通常能让人们有一种被他人的成功或优势所激励的感觉。因此,人们会通过模仿、观察学习、自我提升等方式尝试接近或达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例如,当得知某位同事得到晋升之后,善意的嫉妒则让人们更努力地工作以获得升职。而恶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一种破坏性的意图,希望减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较中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减少自己“处于劣势”的感觉。恶意的嫉妒是可怕的。
自古以来,这种恶意的嫉妒就像一条毒蛇,毁掉了不少贤才志士。
诗人屈原屡遭权贵嫉妒,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得不投江而死;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把孙膑诓到魏国,去掉孙膑的膝盖骨,造成孙膑终身残疾;周瑜嫉恨诸葛亮的才能,屡次加害不成,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鸣......历史上这类由嫉妒造成的事例,不胜枚举。
莎士比亚说过:“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人一旦有了恶意的嫉妒之心,就会像着了魔一样失去理智,最终害人害己。
清朝雍正年间有个白泰官,是当时八大武术家之一。他成亲后因故离家多年,一直浪迹江湖。有一次回乡途中,他恰巧遇到个小孩正对着一块大石头练功,掌到之处,火光四溅。白泰宫心想:“我家乡竟有这样的小孩,现在武功就如此了得,长大后肯定超过我。”在强烈嫉妒心的驱使下,他竟一掌把孩子打死了。在断气之前,孩子只说了一句:“我爹爹白泰宫一定会找你报仇!”白泰宫一听,如五雷轰顶,方知杀的是自己儿子,但悔之晚矣。一只鹰,它妒忌另一只比它飞的高的鹰,于是它对猎人说,你把它射下来吧。猎人说,好,你给根羽毛我放箭,好把那鹰射下来。于是妒忌的鹰就在自己的屁股上拔了根毛给猎人。但是那鹰飞的太高了,箭到半空就掉下来了。猎人说,你再给我你的羽毛,我再射一次。于是,妒忌的鹰又在自己的屁股上拔了根毛给猎人。当然,还是射不下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妒忌的鹰身上已经没有毛可以拔了,也再飞不起来了。猎人转向它说,那么我就抓你好了。于是就把这光秃秃的,妒忌的鹰抓走了。
还有个陶匠,他非常妒忌油刷匠。于是他去跟皇帝说,请皇帝让油刷匠把大象洗干净吧,他可以洗成白色的。皇帝就让油刷匠去把大象洗成白色。油刷匠说,我可以把大象洗成白色,但我需要一个大缸,好把大象放进去洗。于是陶匠就不得不领命去做大缸。但是大象太重了,每当大象踏进那缸,缸就马上碎掉。于是陶匠一次又一次的做大缸,不停的做大缸……出于嫉妒,把自己置于一种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得不偿失。后宫因嫉妒而争斗的事情更是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人彘。戚夫人长得漂亮,能歌善舞,这就很能让别人妒忌了;还做了人家的小老婆,偏偏大老婆已经人老珠黄不得宠,出身也不过小门小户既没高修养也没厚靠山,跟老公患难夫妻多年,临了又杀出个小的,这还得了,于是嫉妒之火熊熊燃烧,设计把戚夫人变成了人彘。可怜戚夫人好好一个美人儿硬把惠帝都吓成那样。吕后的这项发明创造后世没有效仿者,不过衣钵传人还是不少的,比如“骨醉”的武后、砍手的李风娘、“堕胎药”的万贞儿,这几个还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模,剩下的吹吹枕边风、借把小刀的更是数不胜数。 同事之间的嫉妒更是比比皆是。看看历朝历代的朝堂,你看当官的那几个,人五人六的模样,背过头去捅捅刀子、进进谗言那是不在话下!要不笑里藏刀和口蜜腹剑。在现实工作中,就有这样的事例:同事碌碌无为倒还罢了,一旦某个人追求进步或当了先进、或在某方面有所成绩,就可能招来各种非议。“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久而久之,在人们头脑形成了“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概念,许多人“掩其才、敛其锋”,有的甚至把先进看成一种负担,宁愿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愿发挥聪明才智,严重阻碍了工作和个人进步。嫉妒是导致人们不幸福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嫉妒情绪的背后总是埋藏着羞耻感,而羞耻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情绪。此外,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章,研究者对上百位管理者及他们的企业进行了十年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加控制的恶意嫉妒对个人的事业与企业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何让自己不招致别人的嫉妒?
方法有二:A)使你的成功或幸运同时成为他人的福利。这一条说得赤裸一点就是你必须让所有知道你成功的人从你的成功中分一杯羹。从而使得你的成功同样成为他们的成功。凡受益者都会有一种本能去帮你抵抗其他的嫉妒和敌意,并且也有本能的驱动去帮助你更加成功。
B)保持低调和隐形。会对你产生嫉妒的人必然是知情的人,如果你能严格的保密,保证你的成功只有很小的知情范围,同时又充分的承担A,那么你将可以远离嫉妒。
十子异疾(《迁善录》)宋大夫蒋瑗,有十子,一偻,一跛,一挛,一躄,一颠,一痴,一聋,一瞽,一哑,一狱死。公明子皋见之,问曰:‘大夫所行何如?而祸至此!’瑗曰:‘吾生平无他恶,唯好行嫉妒,胜己者忌之,佞己者悦之,闻人之善则疑之,闻人之恶则信之,见人有得,如己有失,见人有失,如己有得耳。’子皋叹曰:‘大夫心行如此,须至灭门矣,恶报岂止此乎?’瑗闻其言惶然畏惧,子皋曰:‘天虽高,而察甚下。若能改往修来,则其转祸为福,不患迟矣。’瑗自此改惕,尽反生平所行,不数年,诸子之疾,渐次而愈。
[按]
石祁一语,龟兆反臧;
宋景三言,荧惑退舍。
此即惠迪从逆,吉凶影响之明证也!
迂儒力诋因果之说,直欲使圣贤劝世苦心,归之存而不论,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其兹若人之俦欤!【白话译文】宋朝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一个驼背,一个瘸腿,一个痉挛,一个躄足,一个疯癫,一个痴呆,一个聋子,一个瞎子,一个哑巴,一个死于牢狱。公明子皋见此情形,就问蒋瑗:“大夫平时都做些什么事,竟然招致如此奇祸?”蒋瑗说:“我生平也没做其他恶事,唯好嫉妒人。若遇胜过自己的,就嫉恨他。若遇奉承自己的,就喜欢他。听到人之善行则怀疑,听到人之恶行便相信。见到他人有所得,如同自己有所失。见到他人有所失,如同自己有所得。”子皋叹道:“大夫存心如此,恐怕不久必招灭门之祸,恶报远不止眼前这些啊!”蒋瑗听子皋这么说,惊惶畏惧,不知如何是好。子皋劝他说:“天虽高远而能明察秋毫,你若能痛改前非、诚心向善,则转祸为福还来得及啊。”蒋瑗自此痛改嫉妒恶习,心怀惕励,尽反生平所行。没过几年,儿子们的病都逐渐而愈。
[按]
春秋时卫国大夫石骀仲去世,因正妻无子,庶子六人需通过占卜来确定由谁做继承人。卜人说:“卜前须沐浴佩玉,才易得吉兆。”其他五个庶子都沐浴佩玉,唯有石祁子独自坚持守孝,说:“哪有在父亲丧期里沐浴佩玉的呢?”结果石祁子却得了吉兆,卫人都认为龟甲能识得贤人,事见《礼记·檀弓下》。
又春秋时宋国境内出现火星,其兆对国君不利,宋景公为此很不安。掌司星相的子韦说:“我有办法把灾祸转移到丞相身上。”景公说:“丞相是我的股肱大臣。”子韦又说:“可转移给百姓。”景公说:“国君所依靠的就是百姓。”子韦说:“或者可以转移到年成上。”景公说:“若年成歉收,百姓饥乏,我做谁的国君?”子韦赞叹道:“天虽高远,能知人间私语,仅凭您说出此三句仁慈爱民之话,火星一定会移走的。”不久,火星果然移开了三度,事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此便是《尚书》上“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遵循正道就吉利,顺从邪恶就不祥,吉凶祸福,如同影子跟随形体,好像回音响应呼声)”之明证。
可是迂腐的儒者却极力诋毁因果之说,竟然想将圣贤之劝世苦心归于存而不论之列。而其门生弟子唯其是从,自以为是。岂知不可以入尧舜之道的正是他们这一类人啊!
后记
古大德曾说:人分三种:下等者,见别人快乐,心生嫉妒;中等者,自己受苦时,只想自己尽快解脱;上等者,见他人快乐,自己就快乐,见他人受苦,如自己受苦。扪心自问,你属于哪一种呢?
温馨提示、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同学关注!
(♥小编没有粉丝,只有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