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大乘的经典之一。也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
此经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般若思想,强调通过修行来超越一切执着和烦恼,达到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感悟:
什么是有为法?就是一切自然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这些现象就如梦幻泡影一般,不是永恒存在的。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这一切现象都是非常短暂的,古人讲叫“千年一瞬”,人类有记载的历史,充其量也就几千年,我们虽然觉得很漫长,但是相对宇宙来说,那就是一瞬间。
我们只要能看清楚这一点,心量就会有所放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感悟:
一切的自然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在变化当中。如果我们能够不执着于这些外在的现象,而能照见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那就相当于见到佛性了。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感悟:
一切众生的心念,都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就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我们刚想到未来,就已经变成现在了,刚想到现在,就已经变成过去了。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当下这一念,所以古人常说:“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离修成正果也就不远了。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感悟:
佛经中常说八万四千法门,其实这只是个虚数,代表的是一切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哪一个法门都可以证果,只是依个人因缘不同而选择不同。
就好像我们去北京,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你从哪个方向都可以进去,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看你个人方便,你从那边进去方便,就走哪条路。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感悟:
什么是佛法?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性,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门,都是从自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都是应机而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就会有不同的说法。
《道德经》上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了弘法利生,只能借用语言表达,强起一个名字——“佛法”,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个名字相、文字相,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感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不受色、声、香、味、触、法的干扰,保持一颗清净心,无所挂碍,把握住当下这一念,物来则应,物去不留,随时随地心无所住,这样才能见到真心本性。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感悟:
佛所说的话真实不虚,没有半句妄语,都是真如自性的流露,都是自己亲证后而说的。
佛法流传两千多年,就是因为佛说的都是实话,都是真话,所以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果是谎话、骗人的话,即使骗得了一时,也骗不了一世,更骗不了两千多年。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感悟:
为什么无法可说?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
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很少自己主动讲法,都是弟子问,他才回答,有人问,这就是因缘。
佛讲的这个法是应机而说,佛法好比是药,对治众生百病,病没了,药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虽然《佛说阿弥陀经》是佛主动所讲,但那也是因为佛陀看到众生因缘已到,所以才不问自说的。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感悟:
什么是最究竟的布施?就是不住于相,无我,无他,无布施之物。
我们做点善事,心里还总惦记着,希望被人知道,希望增长福报和功德,希望得到回报,还有傲慢之心,这就住相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感悟:
很多人误会这句话,既然佛都这么说了,那我们还读佛经干什么?干脆不读了,反正早晚要舍去。
这句话其实是告诫我们要放下执着,而不是不读经,什么也不干了。
佛法只是帮助我们明心见性的工具,一旦你开悟了,工具当然就没用了,还天天背着工具,那不是累赘吗?但在你没有开悟之前,这工具还得用。
佛法都是这样,其他法就更不应该执着了。
经常诵读《金刚经》,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佛法,
提高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培养慈悲、智慧和无我精神的品质,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的内在平衡和幸福感。
附加阅读
智慧一:心境决定处境
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的人看到的也是一样世界。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开心的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
智慧二:自助而后天助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需要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
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
智慧三:心如镜,方知人生如梦
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个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界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苏东坡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
智慧四:真正的福报,清净无为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
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
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他有清福不会享!
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智慧五:不圆满,才是真实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五章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其意思是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东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
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曾国藩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阙斋”(阙即是缺),并写了一篇《求阙斋记》,强调自己将会一直恪守这种追求不完美的价值观。
智慧六:清净空相,如如不动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
如来这个名号,也就是说明心性本来的那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佛经所讲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种现象。
我们再缩小一点来说,第一分钟一个人开始讲话,我们大家听到没有?若来,好像来过了,每一句话听过了,又过去了,若去,好像走掉了,他再说,又来了,但这个本体如如不动。
所以佛经说的是形容,当我们修养到那个境界,几乎近于清净空相的时候,如如不动。
智慧七:不理烦恼,才能真正消除烦恼
思想哪里来?哪里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你为什么去管思想?它来的时候,贸然而来,去的时候,贸然而去。
你为什么要除妄想?妄想本来空的呀,留也留它不住,哪个人把思想留住了?你说我觉得痛苦烦恼,你不是说傻话吗?昨天的日子早过去了,昨天的烦恼早没有影子了,现在坐在这里不烦恼嘛!
前一个念头没有了叫做灭,后面一个念头来了叫做生,生出来的东西一定有灭亡,灭了以后就没有了吗?不是断灭相,它又会生。
生生灭灭,如水上的波浪一样,波浪尽管在动,动了以后那个波浪又一个个散了。尽管波浪看不见,全体的波浪是水变的呀,水没有动过,还是那么多,不多也不少,永远在那里。
我们用各种方法修持,都是拼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个波澜,想尽办法要让心里的那个波澜变平,变平了又怎么样?变平了还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所以说,拼命地想去弄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实在没必要。
智慧八:时空是相对的
人经常说人生如梦,好像梦就是没有,这个观念、思想是错误的。梦不是没有,梦是有,偶然的,暂时的,片面的。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有超过五秒钟的。人睡着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小长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钟。
梦中的时间、空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了解到时空是相对的。我们在地球上过半个月,月亮上只是一夜,这个世界上一年,太阳里只是一昼夜。还有其它世界,我们过一百年,他们才过了一昼夜,我们人的一昼夜,却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亿化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间。
所以宇宙间任何星球,时空都是相对的。
《金刚经》一开始,佛就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缘、吃饭,吃完了,洗了泥巴脚,敷座而坐。也没有一个学生把他位置铺好,是他自己来安置,弄弄好,趺坐,把位置拍拍平,自己上去坐。
什么叫修行?
《金刚经》一开头就全说了,
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行。
温馨提示、版权说明并致谢书:
本篇图文内容来自相关书籍或网络收集整理,其中图片为AI生成。发文意在分享智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涉及到的版权或所有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侵权即删!
本号小编感谢并致敬所有为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分享而贡献力量、付出努力的人们,功德无量!
对待古籍经典,吸其精华营养、对其不合适部分亦可加以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愿于君有益!🙏
END
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转发,感谢同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