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跑步者都有一个挑战性的目标,那就是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的距离,让大部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挑战。
很多新手跑者跑了一段时间都会产生一个错觉,感觉自己已经练的不错了,可以去跑马拉松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越是跑步时间长的,对马拉松越了解的跑者,对跑马拉松越是敬畏,不敢随意的去挑战马拉松。
俗话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计划要行走100公里的路程,走到90公里才算完成全程的一半。
为什么不是50公里呢?50公里不是走到一半了吗?
50公里是距离的一半,不是人的精力的一半。越是到最后,人们不管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是心理上的疲惫都会成倍的增长。
越到最后越考验人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就能胜利,坚持不了就只能放弃,马拉松也是如此。
很多人都说跑马拉松,30公里以后才是马拉松真正的开始,这点我深以为然。
30公里较心劲;31公里考验期;32公里脑缺氧;33公里一身软;34公里无力气;35公里妈妈抱;36公里鬼门关;37公里死一回;38公里又苏醒;39公里春天里;40公里望成功;41公里唱赞歌,42公里好汉歌!
这是马拉松跑者的真实写照。
马拉松跑者最害怕的撞墙,也大多发生在30公里以后,如果发生撞墙,那么很遗憾你大概率无法完成比赛了,你之前的训练和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跑者在跑30公里后,身体里的糖原几乎消耗殆尽,身体开始转而代谢脂肪来产生能量,而脂肪的供能效率远低于糖原,导致跑者感到力竭,配速下降,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
特别是新手跑者,由于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前期配速较快没有分配好体力,而且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
在跑到30公里以后很大概率会跑崩,遇到撞墙期,这个时候可能就完全跑不动了,很多跑者在这个时候放弃比赛。
补给、体能和配速的分配都是跑马拉松需要考虑的,如果掌握不好,就极其容易发生“撞墙”。
没跑过15公里,就不要参加比赛跑半马;没有跑过35公里。就不要参加跑全马。
虽然比赛时体力的分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训练,如果你体能不足以支撑你跑完全马,不管怎么分配你还是无法完成比赛。
跑马拉松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在训练中着重注意LSD和耐力的训练,去提高自己有氧和无氧的耐受力,慢慢增加跑步距离10公里,20公里,30公里一直到跑完全马!
有时候成功还是失败就在我们一念之间,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成功挑战全马,赢得掌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日拱一卒,你我共勉!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 蓝桉,陪您一起进步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配图来自互联网,若侵权删。
请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