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中国人学日语有自带的“种族天赋”。举个栗子,这是一则新闻报道的截图,给大家五秒钟时间,请零基础的同学们告诉我,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a. 地震了
b. 刮台风了
c.物价涨了
d.莱纳,你坐啊。
正确答案是b,刮台风了。
完整的句意为:台风15号从小笠原诸岛近海向东北方向进发,戒备海浪、强风灾害。
答对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吧!
中国人之所以能轻松理解日语的意思,正是因为日语中汉字词汇占比高达50%,即使没有日语基础,凭借自己的母语优势,看着日语句子猜也能猜得八九不离十。
简而言之,我们理应认识日语文字,因此,与来自其他国家,学汉字堪比学画符的日语学习者相比,我们无疑拥有无可比拟的“血脉压制”。
然而,我一直天真地以为,“日语不就是中文吗?”并且带着盲目的自信来到日本东京,满街的日语却让我傻眼。
日语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这样?
还有这样?
收回刚才的狂妄自大,这下还是不得不承认,日语还是需要虚心学习的。
这些既非汉字词汇,也非传统的平假名表记词汇,让中国人“种族天赋”失灵的日语,便是日语中的外来语。外来语正在以破竹之势迅速收割其在现代日语中的占比,在当代东京街头更是无处不在。
那么日语到底是如何从汉字与平假名的组合,逐步发展到现今外来语和片假名表记占据半壁江山的呢?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日语变成了我们不认识的样子?
1
室町时代
1542年,第一批欧洲人从葡萄牙出发,一路风尘仆仆,最终抵达日本海岸。他们带去了军火武器、基督教以及葡萄牙语。
1600年,一艘荷兰商船抵达日本九州,随后开启了荷日外交关系。日语词汇中,泛指烟草制品的「タバコ」即来源于葡萄牙语。
2
江户时代
17世纪中后期,荷兰的学术、文化开始在日本广为传播,被江户时期的日本人称为「蘭学」。因此产生了荷兰语的外来语,如「オルゴール」(八音盒)、「ガラス」(玻璃)、「コップ」(杯子)等。
3
明治维新之后
明治时代以后,日本与外国的接触主要是通过翻译外国书籍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英语为首,各种各样的欧美语言作为外来语被引入。
在此过程之中,引入了大量新词,但经常出现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翻译的情况。在那个时代,为了表现新概念及新事物,当时的学者采用汉语来造了许多新词。但是用汉语造词经常出现同音词时,为了避免混乱,就直接模仿外语原词的发音,产生了用片假名来表记的外来语。
例如,“私立”和“市立”同样读「しりつ,易造成混淆,而换成外来语时,“私立”是「パライベ卜」,“市立”是「シティ」。这样一来,汉语造词出现的同音词就可用外来语来区分了。
与此同时,由于明治时期,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使得国家迅速崛起,直接摆脱了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命运,加之近现代日本经济文化发展,也多依赖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因此日本国民也形成了崇拜外国的思想。
在日本,曾经就外来语的问题作过世论调查。许多人在被问及为何经常使用外来语时,都说“因为这样显得比较新潮”。人们都有一种印象,认为用外来语比较新潮,用日语就很土气。
但是,为什么对自己的母语这么轻视呢?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日本人对外界的事物都抱有旺盛的好奇心。”人们经常把从报纸和杂志中学来的外来语放入自己的语言中,混合原有的日语一起使用。通过这样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所以,即使日语中有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词语,也更钟情于使用外来语。
外来语迎合了日本人在社会发展中表达新事物的需要,同时也使日语表达变得更为灵活多样。这就促使了外来语在当今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几乎离不开外来语,也让日语渐渐长成了我们不认识的样子。
现在我们明白,掌握好外来语,对于更好地运用日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日语学习中,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多多积累外来语词汇,让日语水平更上一层楼吧!
最后附上新东方小语种超强的日语学习资料包,赶紧领取吧~
秋季日语课程
人间朝暮,叶落惊秋,硕果可摘。
来新东方小语种学日语吧,秋季班陪你一起收获成长!
篇幅有限,更多秋季日语初级、中级、高级、在线课、面授班,扫描下方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丸子
在线咨询日语课程排期及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