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前言
上面《为政》篇中,在子张问“十世可知也”的一则里,已经讲到孔子为学为政的精神,是继承历史传统文化的学问。
由先王三代之治以至于周,所能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文献,唯有《诗》、《书》、《易》、《礼》、《乐》等几种资料,以及周代因袭殷汤以后,礼与乐的教化所形成的社会风俗和一般风气而已。
每当时代的兴衰,必定先有社会风气的转变,渐使风俗败坏,至于不可收拾。一叶黄落,便知秋之将至,所以智者每每见到风气的机先,就有无穷的隐忧了。
宋代大儒邵康节所谓“国尚夷服者,其国必亡于夷。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天下将乱,地气自南而北。国人尚大袖,其国疆土日拓;国人尚窄袖,其国疆土日削;国尚红绿,其国必将大乱”,这种先见之明,并非由神秘的先知,实在是根据文化风气的转变,便可断定未来的局面了。
凡是儒者,无论为学为政,必须留心至此,才是学问之道。这些道理,无智者闻之,必大笑而走,正如老子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了。
孔门弟子,记载孔子的语义,继《为政》篇之后,就是《八佾》,是由礼俗风气的开始,引出了孔子与弟子间一大篇有关礼乐的文章。粗读起来,不但非常乏味,而且也令人感觉孔子似乎异乎寻常地迂腐和固执,并且又念念不忘于王道,仍然希望天下诸侯以尊周为务,难怪其凄凄惶惶,无所用于当世了。
其实,周室应不应该值得尊奉,在孔子的学术来说,那还是次要的问题,他之所以尊周,其意在于行王道,以之传承历史的传统文化,致天下于太平,这才是他的愿望。
至于区区的“八佾”和“雍彻”,那不过是先秋风而落的一两片黄叶而已,当然不是非要保留不可。这种观念和思想,先要分得清楚,然后才可以讲礼乐的大机大用了。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