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天下将乱 风气为先
八佾是古代一种礼乐,庄严美妙的舞蹈,舞列一共八排,每排八人为一列,而且是属于天子国君的礼舞。
本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孔子君父之国的鲁国,有一个大夫季桓子,就在自己家里,也舞起八佾来了,可见那种虚荣和奢靡的风气,以及破坏制度和反常的趋向,渐渐已经趋于表面化了。
天下将乱,必有风气为之先,所以孔子便发出无穷的感叹,对当时士大夫知识分子们的行为,认为是忍无可忍的坏事了。试想,以孔子的为人和学养,何至于对一种无关国家大计的舞蹈生那么大的气呢?
实因看到不良的风气已经开端,所以他的弟子们便秉笔直书,把它记载下来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这个“忍”字,也可说是孔子对季氏的不满。他说,这些士大夫阶级的知识分子们,也忍心这样去做,那还用说,还有什么事他们不忍心去做呢?
飓风起于萍末,风气果然厉害,一旦开始,便难以阻止,所以孔门弟子在本篇中第二则的记载便跟着说,当时礼乐的风气,也渐渐没有秩序而乱来了。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里所说的三家,是当时鲁国政治上的三大重要人物,所谓仲孙、叔孙、季孙这三家。
《雍》,是天子行大礼时所唱的歌章。“彻”,是一个动词。当天子祭祀完毕的时候,就要歌唱《雍》章了,所以合起来便叫作《雍》彻。
这三家不过是诸侯之国政治上的三大重要人物,可是他们竟随随便便在高兴的时候,就唱起帝王所用的《雍》章来了。
所以孔子便引用《雍》诗里的话说,“相维辟公”,当天子祭祀的时候,站在旁边相助祭祀的,都是列国的诸侯。“辟公”,便是诸侯。“天子穆穆”是说,那个时候,天子的态度,是很庄严肃穆的。可是现在一个大夫之官的私家,也用起这些礼乐来了。
于是孔子便说:“奚取于三家之堂”,他说,不知道这三家,是什么道理才会这样做的?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本来也知道这三家并没有什么道理,只是社会的风气已经开始大乱了。
这三家有权、有位又有势,就带头早点搅乱社会风气而已。你如问他三家本人,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孔子于后来的岁月中,不得不着手写《春秋》,以寓褒贬之意于历史文化之中了。
下文跟着的一则,便记载孔子当时感叹传统文化精神的礼乐,已经衰败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
礼的基本原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由这一则,你可以看出,孔子虽然对文化精神的礼乐,发出无穷的感叹,但是他仍然认为那是教化的失败。
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没有完成,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传统文化精神的仁心仁术,所以他的根本已经没有了,还说什么礼与乐呢?
综合以上的三则,便是全篇开宗明义的点题,以下都由此而来,便可以了解全篇都是一以贯之的精神,所以下文便引出林放问礼之本的话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国人。他看见孔子经常为礼乐的衰亡而感叹,所以便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
这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问题,不但林放要问,恐怕别人也都想问。
大家都知道传统文化中很注重礼,我国历来都自称是礼义之邦。这个礼究竟又是讲的什么呢?你如果认为待人接物哈腰作揖、满脸堆笑便是礼了,那真是不知礼之本啊!
孔子传承历史文化,删定礼的部分,留传下来的有三礼,就是《周礼》、《仪礼》、《礼记》,通常都叫作《礼记》。这三种书的内容,包括了历史传统文化的精神。
例如正心诚意、学问修养、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社会风俗、习惯法、伦理、心理卫生、生理卫生,等等,无一不包。当然那是古典书籍,并不像现代人那些什么概论、什么历史那样的有系统、有条理。
但是从那一时代和传统的观念看来,也不能说它是完全不科学的,只是不合于现代的科学分类方法而已。
你站在现代的立场,一开口,便把传统文化思想说得这样不科学,那样不科学,那你才是真正没有科学头脑呢!为什么呢?
因为你忘记了产生科学最主要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现代流传的《大学》、《中庸》,以及《礼运·大同篇》的思想,也只是《礼记》的一部分,你就可想而知它的内容了。可是这些等等,都还只算是传统文化中“礼”的部分,那是属于礼仪之礼。
换句话说,上至哲学和政治,下至社会制度和个人礼貌,都只是礼的应用。
那么,礼之本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之际、天人合一、形而上和形而下共通的体用认识,也就是我们列祖列宗文化精神的基本所在。
《礼记·檀弓篇》所谓“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的境界,包括了宗教,而又超越宗教,完成人本位以合天人的造诣。
所以当林放问礼之本,孔子便说:“大哉问!”这是说,你这个题目问得太博大精深了!
他觉得林放的程度,是不能理解到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的,于是只好转而拿礼仪的最相近、最基本的应用,姑且回答他的所问。
他说,一切礼仪的基本原则,与其太过于奢华,毋宁简单朴实的好。丧礼,与其外表虚华,毋宁是忧戚的好。在这中间,无形中说明了礼中最重要的“敬”字。
总之,待人接物,或对人处事,宁可在在处处,随时谨慎,敬以从事,也就近于礼了。因此,孔门弟子跟着便记载一则孔子对文化精神重视的话。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我们的古代历史习惯,对北方与东西边区文化落后的民族,就叫作夷狄。他说,那些文化落后或历史浅薄的民族,也有他们自己的文物、衣冠和制度,也有领袖君主。
可是他们缺乏历史文化的精神,虽然也有君主统治着人民,但还不如夏禹的王朝,虽然已经亡了王位和国土,可是他的文化精神,还是永远垂照千秋万代的啊!由这里知道,孔子对历史传统文化精神重视的程度。
换句话说,我们的国家体制,尽管可以随时变动,但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万万不能让它灭亡。因为那是我们列祖列宗传统的精神,是炎黄子孙应该坚定建立的志向。
全篇到这里,突然转了一个题目,还是归结到开始所讲的,孔子非常担忧社会风气的衰坏。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