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而第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裁的书,是孔子的门人弟子们,记述老师孔子当时向弟子们的教学和解答问题等。粗读起来,好像条理层次不清,分类又不合系统。如果加以悉心体会,就会发现它的精神和体系自有条贯,并非次序紊乱,漫无目的。读书必要另具只眼,才不会瞎摸乱撞。儒家门墙在望,只要自有眼目,便可由此书中体会得孔门学问的宗旨与精神所在,不会轻易被人瞒过去了。

学问的基本
 
第一篇的《学而》,是孔门弟子汇编孔子所教为学的宗旨与目的,以及为学的精神和为学态度的基本道理,是全书二十篇的纲领,所以首先要深切体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篇首先提出孔子教示为学的精神与态度,要弟子们应当为学问而学问,不是为功名利禄而学问。
 
它的重心在于“时”字和“悦”字。为什么呢?
 
因为学问之道,在于造就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要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至于知识和文学等等,只是整个学问中的一部分,并非学问的最高目的。
 
立身就是自立,处世就是立人,因此为学的精神,要做到随 时随地,在事事物物上体认。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无一而非学问,遂使道理日渐透彻,兴趣日渐浓厚,由好之者而变为乐之者,才是学而“时”习之到达了“悦”的程度。
 
倘是只为求知识文学而学问,事实上有时反而觉得很苦,哪里还会悦得起来呢!只有在学问上随时有会于心者,才能心胸开豁,无往而不悦的。一定要有这种见解,才不会把这句话变成教条,才能领略到,这一句的确是为学的至理名言了。
 
因此他又跟着说,真正为学问的人,首先就要确立一种精神,认清人生的本分,然后能够以一生甘于淡泊、乐于寂寞的胸襟,方能顺时因势,随时偕行,如此才可以言“学”。
 
儒者以学问为本,以持身谋生为务;谋生与职业,是持身的要务,不能与学问混为一谈。 但要知道,“德不孤,必有邻”,只要学问真有成就,自然会如响斯应,“雪满山中高士 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当然会有志同道合的良朋益友,互相过从,所以他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把这句话只解为朋友来便乐了,有时候是讲不通的。因为朋友不一定都是令人乐的,有良朋也有害友,坏朋友来了的时候,你纵使硬把这句话贴在心里做教条,也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之叹了。
 
所谓远方,是说不一定是目前亲近的朋友,千里趋风,知音在迩,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故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跟着又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是进一步又告诉你,为学问是为了自学做人,目的并不在求人知,假定寂寞一生, 默默无闻,没有半个知己,也不要怨天尤人才对。“愠”,是内心怨愤;“君子”,是儒者学问成就者的美称。
 
通常的人情,总是喜欢自我表扬,都有自视甚高的心理,所以无真学问者,便有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甚之对社会人群,生起一种仇恨怨怼的心理。
 
因此在《里仁》篇中,孔子又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了。这个立,就是要建立学问的宗旨与中心,如要真为学问,首先就要确定这个精神和态度,然后才可以谈学问。
 
这三则记载,就是标出孔门为学的精神和态度,首尾条贯井然,并非如教条一样,各自分立的。循此一贯的线索,便可以得到其中的旨趣了。
 
孔门为学的精神与态度,既已了解,那么,为学又学个什么呢?于是便引出孔门弟子有若的一则话来了。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