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仁者的行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仁者的行径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因为一个“恶”字可以读作名词的善恶之恶,或动词的厌恶之恶来解,所以包含两个意义。
第一,是说如果一个人真能学养到了仁的境界,而且长久养志于仁道之中,对于恶人,也只有以仁而化之,根本就不会有厌恶恶人的心情。
第二,为什么会做到不厌恶他人呢?因为仁人的用心,根本就无恶意,只有一片祥和之气,哪里会以他人之恶而厌恶之呢?这恰恰点出仁者待人接物的一团祥和的风格;如果只做善善恶恶的一面来看,未免会埋没圣贤的用心了。
 
例如宋代名儒司马光,虽恶王安石之为人,而于大节处,却不深恶痛绝之。神宗欲用王安石为相,问之司马光,他就说:“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他又写信给王安石说:“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虽王安石很不高兴,但司马光还是一味地爱护怜惜他,这也是大儒仁者用心的楷模。
 
由于从上文所说仁者不厌恶人的第一观念和衔接下文一则来看,再扩而充之,就可见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非常地渊深。
那就是说,学而达成仁的境界者的用心,不但不厌恶人,而且也不厌恶现实生命过程中的生活。
他说,富与贵,是人人所要求的目的,大家都想争取,但从一个仁者的用心来看,如果不合正道而取得富贵,他是绝不肯要这个富贵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大家都想逃避,但从仁者的用心来看,如果不合正当的方法脱离,他是绝不肯轻易走出贫贱的环境的。
总之,君子的儒者,即使穿衣吃饭之间,也不肯片刻违背仁的境界;即使建功立业,也是在仁的境界中完成的;纵然颠沛流离,也会安贫乐道在仁的境界中的。
所以提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次”,是忙忙碌碌、有所作为的状态:
“颠沛”,是艰难困苦的状态。
到此,需将仁者待人接物之间,不立涯岸,不固执好恶,但把养得仁心为学问第一要义的道理,作一结论。所以五代大儒陈图南虽然有心用世,但他感觉事不可为之时,便作诗明志,他说:
 
十年踪迹走红尘
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
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
野花啼鸟一般春
 
从此他就高卧华山去了。等到宋太祖平定以后,再来召请他,他又再三恳辞,谢表自称:
 
数行丹诏
 
空劳凤使衔来
 
一片闲心
 
已被白云留住
 
因此他的学问三传而到邵康节,又是一个死守善道、不肯随便出山求富贵的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是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好仁的人会厌恶一个不仁的人。你能够做到好仁,当然是了不起,好到无以复加了,可是你如果厌恶别人的不仁,那怎么能算是仁呢?
倘使你会厌恶他人的不仁,那是把不仁的态度,加到别人身上去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这当然是不可以的。
于是孔子又似感叹地说,世上哪有人真肯努力追求仁的境界呢?也许有吧,可是我并没有见到过啊!
由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仁道的难得,是如何地沉痛了。就以他的弟子们而论,他也仅得一个颜回,可以传他仁道的衣钵。其余的,对学问各有所长,各自成就了一面,但对于仁道,都还谈不上,不幸颜回又短命而亡,所以孔子就更伤心了。
 
讲到这里,势必要提出一个反问了,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向仁道上做学问、用工夫呢?孔子的意思是说,只因为人们的思想和情志,都是偏向于党的,不能独排众议,更不能中流砥柱,只是随流俗去浮沉,更不能不怕不合时宜而能够挺拔于尘俗之中。
一般的人,都是跟着时俗的朋党之流去追逐,所以就都太过于尘俗,不知不觉就过错丛生了。如果是个志心仁道的人,只要观察清楚尘俗众人的过错,便可反身而诚,在自己心地上下工夫,就会知道仁之为仁了,所以在此就插入: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
 
这里的“党”字,不能随古人的见解,作为同类结党的朋党来看。党是偏向于党的意思,既然是偏党,同类结党的意思就在其中了,何苦专指它用于朋党的党呢?
如果硬要把它专指朋党来说,自己也未免太过渺小了。又何必一定说它是这个意思呢?但看它下文的一则,就知道它上文的用意,是专指人们落于偏党,而不能进于仁的境界,实在令人叹息了。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