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重义的人 重利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重义的人 重利的人
 
你看他在曾子见道以后的传述,统篇都是义利之辨,敬己敬人,尽孝修德,自立立人之道。如说: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但他告诫我们,在行为上,切实明辨一个义利以外,为什么又要加入一个“喻”字呢?
 
这也就是说,凡是君子之儒,处处以义为前提;倘是小人呢?便会时时以利益做标准。
 
除此以外,另有一层意思,还是在讲仁的作用,这个仁的境界啊,它是含育天地、弥纶万类的。
 
君子见仁,便如曾子一样,就拿忠恕之道,或以其他的礼义来做比;小人呢,就只知道学养做到了仁的境界,对于自己的心身和一切,是有无穷利益的,这种动机,其目的还是为一己的功利出发。
 
所以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同样都是为学问而学问,可是其中却有了一个极大的分野。跟着一节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是说,儒有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只要你明白了其中的不同,当你见到真正贤者的君子之儒,就应当想做到和他一样,可以并驾齐驱于仁义之道。
 
倘使你见到一个不贤的人,就应当以看到他的缺点和过错之心,当下反省自己的学养是否也同样犯了他的错误。这样,你就可以做到上不骄,也下不谄了;不会拿着一点知识当学问,或是写成文字,而且看不起别人,或羡慕别人了。
 
其次,讲到仁的致用,万变不离其宗,圣人是以孝道治天下,纵然你已经到达了仁的境界,还是要切切实实从孝道做起。这与《学而》一篇劈头便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是首尾相照的,所以便引用:

如何奉侍父母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是说我们孝敬父母是当然的事,但如果发现父母的事情有错,你不去劝谏他,也就是不仁。
 
所以应当好好地、婉转地、不断地劝谏他。父母实在不肯听从的话,就只好尊敬他,不违背他的意思,虽然自己受劳受苦,也只好受之而无怨,宁可任冤到底。如果事先不劝谏,或者任劳而有怨恨之意,那就要不得,也就是不仁了。
 
还有一层,“几谏”的“几”字,又通“机”字。
 
机者,机会也,机微也。换言之,在发现父母有可能做错的动机时,就要找机会来劝谏他才对。
 
讲到仁者对于孝道的用心,便说: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如果父母还在世,自己绝不敢远游不归。万一非远游而不可,也要有一个方向和目的,而且还要对父母有所安排,绝不可为了享受而到外国,丢下父母不管了,那是鬼道社会的习惯,绝对自私和唯利是图的风俗,万万做不得的。如果那样做了,你到临死的时候也会后悔莫及的。
 
清代诗人黄景仁旅居北地,在途中患病颇剧,便怆然作诗说:
 
去家已过三千里
堕地今将二十年
事有难言天似海
魂如化去月如烟
 
更有“今日方知慈母忧,天涯涕泪自交流”之诗句,可见人到穷途末路时,都会想到父母。为什么不想想,你在富贵中,父母也会想念你呢?
 
这是说对父母生前孝道的一环,倘使遇事非远出外方不可时,也要像在父母面前时一样,没有口是心非,或当面唯唯、背面否否的事。乃至父母过世三年之久,还是和父母生前一样,始终不变,这才够得上是孝了,才显出真性情的伟大。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古人向来对这一则的解释是说,父母死后,你在三年当中也不改父母的做法路线,这才是孝。如果真作如此说,孔子这句话的确是有问题的。我在《学而》篇中已经说过了,所以不必再讨论。
 
但因此而说到仁者的用心孝道,不但只注重父母生前的孝养,而且更要注重父母的健康,要随时注意照应他们的衣服、饮食和医药,无论相处一起,或出门在外,都须知道。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说一个为人子女的人,对于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知道父母年高有寿,而且还很健康,这是一件最可喜的事;一面又惧怕父母年寿高了,一旦健康有损,医药无效,就有抱恨终天的遗憾。孝道出于至情,大凡人在青年和中年,对于男女夫妇和下对儿女,自然有至性流露的爱。至于上对父母的孝顺,凡是根基不厚的人,如不经过教育的提示,或许要到中年以后,人生阅历增加了,才会反省体会得到。倘是至情充沛的人,则能自少便领略到孝的重要。但人到中年,大多父母都已过世,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才会追悔和痛恨。
 
我在数十年的交游中,默默观察,凡是没有丰富的至情至性的人,大多都是天性凉薄刻毒的小人。我也亲自看见几位老一辈的朋友,对父母的孝行和孝思,的确值得肃然起敬,将来我很想把他们的事特别写出来,传与后代子孙做榜样。至于现代的青年人们啊!一切倾慕西方文化,连这一点基本仅有的孝道也不存在了。有些人责备怨恨父母的心,比怨恨他的佣人还要厉害,如果能够拿出爱子女心情的一半来孝养父母,或者还报父母对子女情爱的一半,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
 
以上几节,由义利之辨开始,一直到重提孝道的重要,到此为止,还是告诉我们学养达到仁道以后,仍然需从人生本位最基本的真性情中,老老实实、平平易易地做去。其次,才说到见道以后的立身处世,与社会人群相处时敬业乐群的要点,尤其要谨谨慎慎、小心翼翼地做人。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