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君子大儒 小人小儒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说,读悦。女,古文通作汝。
冉求,是孔门的弟子,他对老师孔子说,我们并不是不喜欢学习您的大道,实在是我们限于学力,所以不能到达。
孔子便说,倘使真能立志向上,力争上游,即使因为能力不够,至少也可得到半途再废(停)的程度;可是你如不努力向上,先以自己的学力不够为理由,自己先划了一道界限,那就永远不得其门而入了。
冉求提出这个求学的问题,并不是只为他自己推诿,实在是代表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心理。
甚之,还有些人,找了许多现实环境为借口,作为支持自己不精进的理由,这些都是学问之道的致命伤,是基于安于逸乐的惰性而来。
须知“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所得者下矣”。何况一般心理,还不敢立一个中人之志,只甘于流俗而下走,那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所以孔子便告诫弟子们,为求儒者之学,必须立志为一大儒,即所谓君子之儒,千万不可拘于文章词句,只把知识当学问,那是小儒的范围。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所谓君子之儒,历来也有很多种解释,我们把他归纳一下,大体说来,内养心性,而合于形而上的道体,外持德行以达成利世济物的事功者,便是君子之儒。
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说得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确立君子大儒的标格了。
本篇到此,已经说了许多弟子中的事故,从行文的气势和事实的例证,势必又需一转,于是便又引出一则知人论世的实例来了。
奇才与异行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武城,是当时鲁国的下邑。
孔门弟子子游在此做行政长官。他回来见到老师的时候,孔子问他说,你在那里得到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一位姓澹台名叫灭明字子羽的人,他的行为初看起来,并不合于一般世俗的常道,可是他平日的为人,如果不是为公事,素来也不肯到我家里来的。
在这一则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几个问题。
第一,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
他欲师事孔子,孔子恐怕他才具太薄,难以造就。但自从受业孔子之后,他就修持德行,名满诸侯之间。孔子听了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如果确定《史记》这一则的记载是在子游推荐以后,可以说子羽与孔子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子游的介绍而来。如在子游出宰以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既是同门同学,为什么当孔子问他有否得到人才时,子游才推出一个子羽呢?
第二,一个真正有心之士,无论处在穷或达,都是随时随地留心物色人才,培植青年后进,以期继起有人。
子游出去只做一任县长,回来之时,孔子劈头一句,问他得到了人才没有,这是值得人们深省的。
人海犹如一个大矿藏,人才也如矿藏中的宝贝,是需要有心人去发掘的。任何时代和地区,都有人才可得,如不加以发掘和培养,永远也得不到人才。
而且在历史上,每逢乱世,便易见人才;但如求其能为拨乱反正、达到治世平天下的,就非常难得了。
孟子所谓“五百年而有王者兴”,也可以说,他是慨叹命世的英才确实是难得见到的啊!
第三,有奇才者往往有异行,绝不能以常理论。但仍以奇不失正为真才,否则,只是一个乱世之才罢了。
《论语》记澹台灭明行事不循常轨之处,并非说他古怪别扭,只是说他看来似乎不近人情,不肯与子游有私交上的往返,只肯在公事上碰头。这正表示澹台灭明的大公无私和正直之处,所以就大得子游的赞扬了。
《春秋》和《史》、《汉》等书,知人论世,往往但言其大者,便可概括一切,不像现代人斤斤计较小节,但求交情益我,才定人才的好坏,这是应当特别反省深思的。
第四,据《史记》所载,子羽之貌甚恶,孔子亦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叹,正如俗话说的,有人貌恶心善。所以圣如孔子,还自叹有失人之处,何况我辈,岂可马马虎虎?
但从另一角度和经验上看来,正因为澹台灭明的相貌甚恶,通常不易被人了解,因此就形成他心理上的变态,所以才有行不由径的作风。
有才有德之人如缺乏庄严的相貌,有时也很可能流于偏急之途,所以庄子便以出世之道而推重畸人了。凡是从事教育和政治的人,当留意及此才好。
说到孔门师弟之间物色人才的一节,便插入一则孔门弟子有关的人物事例,据《春秋》哀公十一年,《左传》记述这件事说:“齐国书帅师伐我(鲁国)”,“孟孺子泄帅右师,冉求帅左师”,两军野战的时候,孟孺子的右师败奔,齐国的部队就跟着追来了。
当时有一位鲁国的大夫,名叫孟之侧的,他就自动断后,挡住齐国的追兵。快到自己本国的城门时,孟之侧拼命鞭打自己的马说,并不是我很勇敢,敢于断后以退追兵,实在是我骑的这匹笨马跑不动啊!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便说,孟之侧一点没有自称功劳的意思,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