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见南子 道中庸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见南子 道中庸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这是说,仁人君子的学养,并不是离经荒诞、近于有违常道的行径。
 
倘若一个人能够博学多能,有充分知识和文学的修养,然后由博而反约,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人,一切操守归遵礼法,这样,便与仁学的道理不相违背了。
 
到此全篇将作终结,知人论世之理,大体也说了不少,看来孔门所传儒家君子的德业和行为,谨严慎密,好像壁立万仞,毫不通融。因此,要插入孔子见南子的故事,以显出下文孔子论中庸之德的作用,确是意味深长,足可发人深省。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宋人,是卫灵公的夫人,当时有淫乱之称。
 
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当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卫国的时候,南子便派人对孔子说,凡是国际间来往的先生大人们,要和敝国国君建立友谊关系的,必定先要一见夫人,而且夫人久仰夫子的大名,所以也想先能见到夫子。
 
孔子再三推辞不了,就见了南子。据说,夫人在絺帷中与孔子相见,孔子入门便北面稽首为礼,夫人在帷帐中对孔子再拜,玉佩钗环之声,璆璆然响。
 
孔子出来之后便说,我原来不想见她,可是见了以后发现,她倒是很有礼貌的。但是在《论语》的记载里,很率直地记载了随从孔子在卫的子路当时对于孔子见南子一事,心里是非常不高兴的。
 
历来根据文字的字面解释,都说孔子对于子路的不高兴发了一个重誓说,如果我对南子有什么不对的企图,天会惩罚我的!天会惩罚我的!
 
如果这一则书的确是这样讲的,姑且不论孔子见南子是何居心,就以子路的一个不悦,逼得他的老师指天画日地赌咒发誓,这也未免说得太严重了。
 
孔子见南子,子路确实很不高兴,因为当时的社会习惯重男轻女,何况南子还有淫乱之名,而且还干涉到国家的政治。以个性率直激昂的子路看来,觉得孔子见南子之事实在是一件很大的耻辱,所以便愤愤不平,非常地不高兴了。
 
于是孔子便指着子路说:我所认为不对的,是违反天理的事,就是天理与人情都难容忍的。
换言之,他等于在说,区区南子,仅是一貌美而有丑名的妇人,何足以乱国政!怕只怕卫灵公的秉国不当,另有天理所难容的隐情存在,才养成南子的种种不法。所以我要仔细观察一番,你光生气有什么用呢?
 
再说,天下国家事,往往和妇人女子搞在一起,有天地,便有男女,有男女,便有夫妇与人伦;政治不离于人伦和家庭,所以便称国家。可是家国之间,又有多少事故都发生于一二女子之手。
 
儒家标榜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今中外政治上不易的大原则;它不是重男轻女,只是要求男女夫妇的齐家而致治平,因此为了引申孔子见南子的一节,下文便有: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传统文化中所标榜学养的德性和德行的名称;依中庸而说中庸,它发为德业行事上的作用,是一种中和而行、不偏不倚的中道状态。易言之,它便是雍容厚道,中和所有偏见的大德。
 
然而当孔子的时代,他已经感到人性和见解的偏差愈来愈加尖锐,大家都以偏执的见解自以为是,对于中庸德行的修养,愈来愈难做到了。这实在是一种很危险的社会心理。
 
例如孔子见南子的一件事,连多年亲炙教化的子路,尚且固执偏见如此,何况世俗误会的成见,每每偏执到无法理喻。“凡事谁能知究竟,世间最怕是流言。”所以以厚道忠恕待人,求之于衰世之中,实在太不容易了。
 
南子是否坏到如此,我们固然不清楚,但以孔子见她的事而言,如果知道清末太平天国的史话,明白胡林翼走贺两广总督官文姨太太之事,就会对孔子见南子一事了然于心,觉得子路的确未识中庸的妙用,有点太过于偏执了吧。
 
所以依此看来,本篇把中庸之为德一则恰恰接在子见南子之后,可见孔门弟子们的编排章法实在是很有深意的。况且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躭搁较久,甚之,还有人怀疑,孔子想要执卫国之政呢,由此可见,他和卫国的关系是很深的。
 
全篇到此,知人论世的精神已露,但孔门标榜的君子儒者之学,是以仁道为中心,于是它的结论,便以子贡讨论仁行的方法作为结束。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