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孔子为何感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要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
要讲儒家的思想,
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
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
必须先要了解《论语》。
水山 动静 乐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于这一则记载,但从字面来看,等于孔子游山玩水的漫谈,充其量也只是把山水来比喻知和仁的作用。如果那样解,你就冤枉了,因为被文字瞒过去了。
 
你如留意上文,他把樊迟问知问仁,牵涉到形而上的鬼神一事,轻轻地推了开去,只向人生本位来说知说仁,但还没有把知与仁的分别说个清楚,所以便在这里要插入孔子说知说仁境界的一段话了。
 
一般对这几句话的解释,大概都认为智者的人性情喜欢水;仁者的人性情就喜欢山。照这样来讲,我们说句缺德的话,那些山上的猴子,便是仁者,水里的鱼虾,便是智者吗?
 
殊不知这里所说的知,是指智慧的境界;仁,是指仁道的道体境界。这是说,真正智慧的境界,它犹如秋水澄波一样的平静清明,其乐也融融然,而此方寸之中,心波不兴涟漪,终至苦乐两忘,于是便如水镜磨光,明见万象而纤毫毕露了。
 
古人所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便是这种境界,可谓知者之乐,其乐如水。那真正的仁道道体的境界呢?它静定凝固,犹如山一样的卓然定立而不动,就是《易经》的艮卦之象,所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在仁的境界里,其乐也怡怡然,不为外物外境所转移,所以能顶天立地而不动。古人所谓“吾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便是这种境界,可谓仁者之乐,其乐如山。
 
因此,孔子自己又再进一步,说出知与仁的境界和作用。他说,知的作用,是光明朗照,与时偕行,不断动用而不住的便是它;仁的作用,是沉潜凝固,退守于密,寂静常照而不变的便是它。
 
所以当知者动而起用之时,仁的静体便在动中;当仁者退藏于密之时,知的动用就归于静中。所以知者动,在应用于事物之中时,随时随地,无一而不自得,乐便在其中矣;仁者归藏退守于静之时,是无始无终,物我两忘,修短即不可得,寿便在其中了。
 
这一段话,跟在樊迟问知问仁之后,虽然不完全是对中人以上说的向上一着,但学问修养能够到达如此境界,对于孔颜为学的旨趣和乐趣已经窥得门径,以此再求向上一路,才有基础。
 
讲到这里,已经把孔门为学的中心,大体说得很明白了。但此道易知不易行,举世滔滔,如江河之日下,即或偶有致力于此者,也如古人所说“得道之人,命如悬丝”的可惧,所以下面便引用两则孔子的感叹。

孔子为何感叹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齐,是周朝封建太公的后裔。鲁,是周朝封建周公的后裔。
 
这是孔子感伤,传统儒家的大道,自文王武王建立一代的郁郁文明以后,到了孔子之世,已经衰颓得快要歇绝了。
 
他说,以前在齐国方面,也比较能保存传统文化的遗规,但为时不久,齐国的文化也随时代的变动而变了,于是要认识传统文化,只有靠鲁国仅存的一点命脉了。
 
但是今天的鲁国啊!仅存的一点文化命脉,也被外来风气所影响,变了,大大地变了,将来能够保存命脉的,只有靠继先圣绝学的一些少数传承道统的人了。
 
因此,他又叹说,文化和礼义啊,到了现在,早已不成其为文化礼义了!唉!这个少人顾问的东西啊!恐怕快要变成古董,永远无人关心了吧!
 
觚,是古代的一种礼器。
 
韩诗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总名曰爵,其实曰觞。
 
又说,觚的意思是寡,是说应当少饮的意思。本篇把这两则感叹之词,插在说知说仁的后面,从文字的编排方法来讲,真有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之妙。
 
同时也可想见,孔子当时随口一说,随手一指面前的觚器,就感伤它快要变成古董了。
 
我们是生在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人,如果硬要去考证觚这个东西,用来研究孔子的学说,那不但你也会变成古怪无用的古董,恐怕还会请你永远进入古物院去陈列才对呢!
 
到此话题必须一转,忽然插入一则孔门弟子宰我问仁行的重点说,如果是一个仁者,假使有一个人告诉他说,这个陷阱里有一个仁的道理,难道也要听从他的话吗?
 
孔子便说,哪有这种道理?仁人君子的行事和用心,可以视死如归,从此长逝,但是绝不可以陷害他;而他也不会无缘无故,轻易接受陷害的。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仁人君子的为人,为了利世利人,宁可明知受欺而接受欺骗,但是不可以冤枉诬陷他;而且他也不会糊涂无知到随便接受冤诬的啊!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简直有点把仁者的行为,看得有悖常道,甚之,可以说有点要求得太不合理,所以便在此插入一则:

【敬请关注以下备用号】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注:以上全部内容均摘自网络,只随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