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秋招,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都是哀嚎遍野,其中文科绝对是重灾区。
我看到有学姐无奈地发了一条微博调侃“我和求职岗位,主打一个互相看不上。”看者诙谐一笑,但如果是文科学生,那恐怕笑完只剩下丝丝缕缕的惆怅。
后来我在实习中听姐姐们聊人员结构,这才猛然发现,也许学姐的吐槽就是问题症结。
别忘了预约11月18日的为友直播,勤勤将对话王佳莹聊一聊:如何实现自洽的商业化?
点击下方 ⬇️ 按钮预约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因为在大多数公司的结构中操盘手是少数,而更多需要的是只用执行的螺丝钉。
比如各类非高级的运营、普通的采购之类的事情。
“我到底在干嘛啊?我天天回差别不大的消息?我东搞搞西搞搞最后目的还是说服别人来买我的东西?”
工作里做的事情似乎和那些学习中接触到的宏大命题都无关,有时候还背道而驰。让一个一路思考到本科毕业甚至是研究生的文科生来做,ta多多少少会陷入意义感困境。
而公司也会觉得,你天天觉得低就了,还东想西想不好好干活,我真是自找麻烦。
所以双方都痛苦,互相看不上。
可文科生这件长衫花了十几年才在身上穿妥帖,似乎还无法在短时间内脱下。
我们好像都被欺骗了,但也不知道被什么欺骗。
我将上面的思考发到了我的小红书小号。
标题随便取的,语言完全没有打磨,甚至标点符号都不太对,但出乎意料的是居然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共鸣。
“文科太把人当人了,社会不是。”
“文科让你思考人该干什么,实际只有小部分人需要思考。”
“我感觉是因为文科学下来是提倡人的多样性,每个人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但现在市场提供各种工作是为了进行更好的资源配置来获取利润。无所谓谁来做,做了就行。但人太多,就需要增加门槛。”
不仅如此,文科岗位大多是非技术岗。因此大多数岗位都是“维护”类、“协调”类的岗位,隐含的内容就是它并非直接创收或者在短时间的绩效上并没有那么好量化,所以工资天花板也就那样了。
看样子,我似乎在闲聊和吐槽中,了悟到某种真相了。
可我想赚钱,但又不舍得撕碎我的理想主义,真的没有可以两全的办法吗?
本人秉持着思考不出来就勇敢发问的良好品质,主动出击去问我工龄十几年的姐姐。
因为在我眼里,她似乎很爱自己的工作。踏踏实实地一路耕耘向上,和同事们也常常有来有往,总是笑意盈盈。
但她告诉我,其实并不全是表面看上去那样。工作总是会有苟且的。
“职业上你应该有两手准备:一个是适合你生活的,一个是适合你兴趣的。”
主业负责提供物质保障。虽然很可惜,在越来越残酷的求职市场上,那里留给理想主义的空间很少。
可我们需要先活着。
另一个可以是副业,也可以是某个爱好,总之是存放理想主义的一个寄托。
我似乎又有些释然了,因为我想到了为友副业营的校友们。他们路演中闪闪发光的样子也许就是因为给自己的理想主义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存放处吧。
既然死磕主业这条路无解,那我从现在开始培育一个存放理想主义的空间吧。
你要一起吗?
求职/转型/搞副业,
点击关注 ⬇️ 为友公众号
领取3w+字的副业变现六大案例
好的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欢迎你转发文章至朋友圈!
点击在看,给为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