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事总能找到人倾听吗?也许有,那小编很羡慕你。我并不是。随着年纪一点一点的增长,最初一起行走的那些人走向了各自的分岔路。
我们确实也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到新的小伙伴,但是常常没有契机或足够的勇气去找他们聊这些心事。因为很可能有争论、没结果,还怕没熟到可以耽误他们的时间,所以越来越多人会选择在深夜阴暗爬行,又或者在网上“发疯”。
我建议你别独自阴暗了,直接网上“发疯”。
别忘了预约12月28日的为友直播,勤勤将对话大树,聊一聊职场人如何找到新出路?
点击下方 ⬇️ 按钮预约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还记得几个月前刚读新传的时候,我简直一头扎进了汪洋里,什么方向也看不清,还无法呼吸。我独自郁闷了很久,也试图找人聊过。但由于社交圈层有限,社交勇气也有限,所以很遗憾,我得到的信息还是较为单一、委婉。
终于在一个深夜,不同的观点在我脑子里乱窜。夹在思想缝隙中的我痛苦不堪,半夜坐起:不是这学科怎么这样啊?我憋不住了!
摸出手机,点开小红书,怒码观点小作文,发送,一气呵成!终于,将万般纠结的问题找到了一个安置点后,我倒头就睡,并没有想到再醒来时,一扇新的门向我敞开。
没错,我收到了很多很多的回复。其中有对于新传学科的剖析、就业现状的感叹,还有以个人为例分享宝贵的探索经验等等。“抛砖引玉”四个字在此刻真的格外贴切。
我当时握着手机,忽然就觉得自己的世界宽阔了许多:与其自己蒙头苦想,不如组织好语言“抛砖引玉”。如果现实中的高频次networking会使你感到压力,那不如试试在类似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平台表达想法,用观点吸引观点。
后来,我开始启用原先单纯用来刷内容的小红书小号。我并没有逼着自己去运营某个垂直账号,只是用来记录自己某些时刻的灵感迸发。
我发现不是提问也没关系,甚至不是干货也没关系,仅仅是你的个人感受也可以。似乎只要是真诚的文字,总会得到回音,会在千丝万缕的无线电波中到达同频的人那里。
我还记得某一次在地铁上遇见的华裔夫妇,他们互相搀扶着问我“徐家汇”的方向,和我聊教子女上海话的趣事和每次回国就会变化一点点的故乡。短短的两站,我路过他们浓缩的几十年乡愁。
我又一次打开小红书记录,随手的一篇小记被算法推送到了世界各地的IP。长长短短的留言中,我看到自己的声音引起了许多不同生命体的共鸣。
来一场小实验怎么样?去你潜水已久的社交媒体平台创建/重启一个号,用21天的时间坚持输出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不逼自己每日记录,只是有感而发时,找一个平台记录下这个宝贵的瞬间就好。1条可能没有回应,2条、3条、4条可能也会没有,但一般到第5条的时候,总会有一条被看到,被回应,给你带来新的可能性。
与其默默沉思纠结,不如梳理思绪,将它放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与其他观点碰撞吧!
求职/转型/搞副业,
点击关注 ⬇️ 为友公众号
领取3w+字的副业变现六大案例
好的文章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欢迎你转发文章至朋友圈!
点击在看,给为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