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每天多吃一个蛋,心脏病和癌症死亡风险或升高?可信吗




点击“名片”关注重庆焦点,享受健康人生!
小强刚满二十五岁,那天他夜深了才加班回家。饥肠辘辘的他,发现电饭煲里还有剩饭,便兴冲冲地从冰箱里拿了个鸡蛋,迅速炒了盘饭来填肚子。
但没想到,到了半夜,小强突然觉得胃里翻江倒海,恶心得不行,吐得一塌糊涂。

他全身乏力,一量体温,天哪,40度高烧!看到他脸色那么难看,他妈妈吓得赶紧打了120。
到了医院,医生说小强是食物中毒。一查原因,竟然是那个鸡蛋惹的祸——已经变质了。
原来,那些鸡蛋是小强妈妈从老家带来的土鸡蛋。因为蛋壳上有点鸡屎,妈妈担心放冰箱会不干净,就先把它们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但其实,洗鸡蛋的时候把蛋壳上那层保护膜也给洗掉了。细菌就趁机钻进蛋壳里,结果整颗鸡蛋都坏了。哎,这都是为了干净反而弄巧成拙啊!

01
每天一个鸡蛋,是好是坏?
鸡蛋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营养丰富的食物,然而,对于鸡蛋的摄入量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主张每天一个鸡蛋,有助于健康,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过多摄入鸡蛋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从营养角度看,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蛋黄中的胆固醇、卵磷脂等成分有益于人体健康。
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显示,适量摄入鸡蛋能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出血性中风死亡风险,说明鸡蛋对健康的益处不容忽视。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过多摄入鸡蛋可能存在健康风险。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研究发现,每天额外摄入300毫克膳食胆固醇(约1个半鸡蛋)会增加过早死亡、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生的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在体内积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鸡蛋中的胆碱也可能在肠道中转化为有毒化合物,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
另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多摄入一个鸡蛋,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会升高。
尽管在亚洲地区的研究中,并未发现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鸡蛋摄入量与健康无关。
因此,鸡蛋的摄入量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1的建议,每周蛋类的摄入量为280-350克,也就是每天一个鸡蛋的量。

但对于患有高血脂、胆囊炎、鸡蛋过敏等疾病的人群来说,在发病期最好避免摄入胆固醇过高的食物,或者只食用蛋白而不食用蛋黄。
02
为什么超市里卖的鸡蛋上没有屎?
家里养过鸡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母鸡产下的鸡蛋往往会沾有鸡屎,这是因为鸡的生殖器末端与肠道末端相通,所以产蛋时很容易沾到排泄物。
但在超市购买的鸡蛋上,我们很少见到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超市里卖的鸡蛋上没有屎呢?

首先,超市出售的鸡蛋大多来自现代化鸡场规模生产。
在这些现代化鸡场中,鸡群生活在大型鸡舍里,鸡舍的床位底部通常采用特殊设计的倾斜格网,格网末端设有沟槽,而鸡蛋则会通过滑道滑落进入沟槽,而鸡的排泄物则会掉入另外的粪便槽中,从而实现了排泄物与鸡蛋的分离。
其次,在现代化鸡场中,鸡蛋的清洁程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生产商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清洁流程和检测标准,确保鸡蛋的卫生安全。

一些鸡蛋生产商甚至会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对鸡蛋进行清洗处理,将表面的污物清除干净。
接着,鸡蛋会经过紫外线杀菌,以彻底消灭蛋壳表面可能存在的细菌,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清洁和检测程序,鸡蛋会被评级,分为AA级、A级、或者B级等等。
只有通过评级的鸡蛋,才会被印上logo和喷码,成为一颗有身份的鸡蛋,被送到超市售卖。

这样的流程保证了鸡蛋的质量和卫生安全,使得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
03
鸡蛋上最脏的不是“鸡屎”,而是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鸡蛋上最脏的是鸡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上,鸡蛋上最脏的是一种被称为沙门氏菌的微生物,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肠道中,尤其是家禽如鸡。

据调查显示,中国蛋及其制品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43.7%,这意味着鸡蛋可能是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沙门氏菌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活。在20℃的环境下,沙门氏菌可以迅速繁殖,而且在粪便、土壤、食品和水中都可以生存长达两年之久。因此,当鸡蛋受到沙门氏菌污染时,可能会成为食品中毒的源头。
沙门氏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入鸡蛋。
一种是通过感染母鸡,沙门氏菌进入鸡蛋;另一种是从鸡的粪便和周围环境中直接进入鸡蛋。

由于鸡蛋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孔隙,这些孔隙为沙门氏菌提供了进入鸡蛋内部的通道。
为了防止鸡蛋被沙门氏菌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最好将鸡蛋彻底煮熟后再食用,以确保沙门氏菌被彻底杀死。
其次,在购买鸡蛋时,最好选择检疫合格的产品,避免购买质量不合格的鸡蛋。

此外,正确存储鸡蛋也非常重要,可以将购买回来的鸡蛋放入干净的包装袋中,然后放入冰箱的鸡蛋层保存。
另外,在厨房使用时,应注意生熟砧板的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重庆焦点立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