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糖大户”被揪出,不是米饭,提醒:很多人不听劝,每天都还在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升糖大户”被揪出,不是米饭,提醒:很多人不听劝,每天都还在吃
李阿姨自从退休后,就喜欢跳跳广场舞、和邻居拉拉家常,可最近,一张体检报告单给了不小的打击——血糖偏高。
“我平时甜食吃得少,米饭也控制得很好,怎么血糖还会高呢?”她心里直犯嘀咕,不解又担忧。
医生看着焦急的李阿姨,微微一笑:“阿姨,其实有些食物看似健康,也可能是‘升糖大户’哦。”

李阿姨听后愣住了,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还有其他食物在偷偷升高我的血糖?”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这些隐藏的“升糖大户”。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大家也都更加重视吃得是否健康,但是你知道吗?除了甜食和米饭,还有些食物也可能是血糖“杀手”。


关注重庆焦点   关爱健康生活
01
为什么说“米饭是最差主食”?
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着“米饭是最差主食”的说法,甚至有人因此选择避免食用米饭,然而,这一观点其实过于片面。
米饭作为高升糖指数(GI)食物,确实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应该适量食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米饭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垃圾食物”。
事实上,米饭是许多人的主食,尤其在亚洲地区,它提供了必要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有研究显示,虽然过量摄入米饭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但这一结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当米饭与其他食物如肉类、海鲜等搭配食用时,可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对于米饭与糖尿病的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我们的饮食习惯中,米饭往往与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一同食用,这可能降低了单独食用米饭所带来的血糖风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吃米饭与患糖尿病划等号。
此外,米饭对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长期不吃米饭等主食可能会导致代谢紊乱和大脑功能受损,米饭中的葡萄糖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长期缺乏会对大脑造成营养不足,进而影响记忆力和反应能力。
为了健康地食用米饭,建议搭配粗粮,避免过度烹饪,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并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在享受米饭的同时,更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
02
日本人也爱吃米饭,为何血糖控制得比我国好?
尽管日本人也以米饭为主食,但他们的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相对较低,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下面这几点:
1、冷饭VS热饭
日本人更喜欢吃冷饭,而冷的米饭中含有抗性淀粉,其分解速度较慢,不容易导致餐后血糖迅速上升。
相反,我国习惯趁热吃饭,热米饭更容易分解成葡萄糖,从而快速提升血糖。

2、吃多VS吃少
在日本,米饭经常作为配菜来吃,相较于其他食物,米饭的摄入量较少。
而在我国,米饭是主食,摄入量较大,增加了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

3、清淡少油VS重油重盐
日本人偏好水煮、生吃等清淡的烹饪方式,这有助于控制油脂摄入。
我国则常见爆炒、油炸等重油重盐的烹饪方式,这些方式不仅下饭,还可能导致米饭摄入过多。

4、蘸醋VS不沾醋
日本人在做米饭或吃米饭时,会加入醋或特制的酱油醋,醋酸能抑制淀粉酶活性,延缓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03
这些食物是“升糖大户”,平时尽量少碰
当谈到血糖管理时,人们往往会关注米饭、面条等主食的摄入,但实际上,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隐藏着许多“升糖大户”。
下面这几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高升糖食物,建议大家在日常饮食中尽量少碰。
1、花式早餐奶
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早餐奶,添加了核桃、花生、燕麦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看似营养丰富。
然而,这些添加物的量通常远远达不到平衡膳食的标准,更糟糕的是,为了提升口感,许多商家会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大量糖分。

2、蔬菜冻干
蔬菜干因其携带方便、口感独特而受到部分人的喜爱,甚至被当作日常蔬菜的替代品。
然而,蔬菜在风干或烤制过程中会大量流失营养,为了保证口感,商家经常会添加糖、盐和植物油等成分。
这些添加物不仅提高了食物的热量,还显著提升了其升糖指数。

3、火龙果
火龙果口感清爽,甜度适中,给人一种健康的错觉。
但实际上,火龙果的糖分占比高达14%,比西瓜还要高,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火龙果也是一个需要警惕的“升糖大户”。

4、苏打饼干
苏打饼干通常以咸味为主,吃起来并不觉得甜腻,其升糖指数(GI值)却高达72,属于高升糖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来说,食用苏打饼干很容易导致血糖快速攀升。

在了解了这些升糖食物后,李阿姨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尽量减少这些“升糖大户”的摄入。
几个月后,她的血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人也变得更加精神焕发。
健康饮食不仅仅是少吃甜食和米饭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全面了解食物的升糖指数和营养成分,做到科学饮食、均衡营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升糖大户”,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END
喜欢这篇文章吗?
别忘了点赞和分享给你的朋友!
感谢各位的阅读,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请给个赞,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获取更多科学养生知识。


重庆焦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