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有疾,喝水便知?提醒:多喝水后出现这4个异常,尽早就医




点击“名片”关注重庆焦点,享受健康人生!
小李今年28岁了是个IT男。你们懂的,这程序员行儿就是忙,敲键盘敲得飞起,有时候连个伸懒腰的时间都没有。
小李也是,一忙起来就忘了喝水,经常是口干舌燥了才想起来。

但问题是,他发现自己一喝水就不停地跑厕所,同事们偶尔还拿这事儿开他玩笑,说他是不是肾不行了。
小李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于是就开始尽量避免喝水,免得老往厕所跑。
可谁知道,有一天,他突然就觉得腰那边像被人狠狠揍了一拳似的,疼得他直冒冷汗。同事们看他那样,赶紧叫了救护车。
到了医院一查,医生说是肾结石,问了他一些生活习惯后,医生说这跟平时喝水太少有很大关系。

小李听了真是后悔不已,早知道就多喝点水了。你们说,这一喝水就跑厕所,真的是肾不好吗?

01
一喝水就想上厕所,是肾不好吗?
水在人体内代谢成尿液的时间因素众多,但一般来说,排尿间隔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膀胱大小、体内缺水、饮食、气候、情绪、活动量等。
膀胱较小的人储存尿液的容量较少,因此一喝水便产生尿意;而缺水状态下,突然补充水分可能会刺激膀胱,导致尿意增加。紧张状态会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进而增加尿液排泄的频率。

然而,并非每次一喝水就上厕所就代表肾脏出现问题。一喝水就频繁排尿的情况也可能是因为个体生理差异或习惯性憋尿所致,而非肾脏功能异常。
此外,有些人喝水后可能长时间无尿意,原因可能是因为活动量大导致多汗,或者长期憋尿导致膀胱敏感度下降等。
肾结石与饮水习惯之间确实存在关联。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肾结石和尿路结石患者常伴有饮水不足、排尿少的习惯。
长期饮水不足导致尿液中的矿物质和盐酸无法及时排出,逐渐在肾脏中积聚,增加了结石形成的风险。

因此,一喝水就想上厕所并不一定表示肾脏出现问题,但喝水与排尿的关系却与肾脏健康息息相关。
保持适量的饮水,及时排尿,是维护肾脏健康的重要一环。当然,若出现其他尿液异常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排除潜在的肾脏问题。
02
尿液透露着“健康信号”,这4个异常要注意
尿液作为肾脏的代谢产物,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况。以下是四种尿液异常可能对应的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01 尿液颜色异常
 正常的尿液颜色一般为淡黄色,透亮清澈。但若尿液呈现其他颜色,可能与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关。

血色尿液可能暗示着肾病、结石、前列腺炎等疾病,尤其若伴有剧烈腰痛,可能是结石引起。乳白色尿液则可能暗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或膀胱炎等。
02尿液有泡沫
通常,排尿过急、位置过高或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产生泡沫,这属于生理现象。
但若长期出现且伴有浑浊状,可能是病理性的蛋白尿,常见于肾脏疾病患者,伴有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03排尿频率异常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一天排尿次数约为8次,每天排尿量约为1500ml。若排尿次数或尿量增加,并非因饮水过多,可能是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疾病所致。

另外,若喝水后排尿量少于400ml,甚至无尿,可能暗示肾小管坏死或心功能不全等严重问题。
04 排尿痛
 尿液排出时的疼痛可能是泌尿系统炎症或结石引起的。肾结石患者常感到刺痛、烧灼感或刀刺样疼痛,这是由于结石刺激尿道引起的,且可能伴有沙粒或小结石排出。
03
得了泌尿系统结石怎么办?牢记这些方法
泌尿系统结石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以下是处理泌尿系统结石的几种方法:

01药物或手术治疗
根据结石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若结石直径小于0.6cm且无感染或肾功能损害,可采用排石药物治疗。
例如,中成药尿石通丸具有清热祛湿、通淋排石的作用,能够促进结石排出。
而对于直径在1cm以上的结石,则可能需要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02少量多次喝水
 保持充足的饮水量是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关键。成年人每天应保证2000ml的饮水量,但要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水分。
适量的饮水有助于稀释 尿液中的矿物质和盐酸,减少结石的形成,并促进结石排出。
03重视饮食调节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至关重要。应注意减少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高草酸、高钙食品(如菠菜、牛奶、豆制品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增加结石的形成。
同时,保持饮食清淡、低脂肪、低蛋白,有助于降低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

04 及时就医
 若出现尿路结石引起的严重疼痛、尿液异常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重庆焦点立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