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003天
记录孩子1000天
读书需要精读,很多东西经过自己的选择后发现经典就是经典,我认真查阅资料,包括喜马拉雅课程阅读,我选择了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堪称经典,家庭教育界的经验。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阅读该书
原著的英文名呢叫做between parent and child。父母和孩子之间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的书。
孩子,把你的收给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个名字翻译的有些诗意。其实作者美籍犹太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先生,这是一位拥有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等多重背景的伟大学者,我们从书中得知虽然他一生只活了五十一岁,但他几乎把所有的智慧都献给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特别是亲子沟通领域。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世界。而为什么要把吉诺特教授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整个专辑的第一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书的内容承载着满满的干货,他几乎囊括了与三到十二岁孩子相处的所有重要原则以及实操方法。
真正的实现了从原理到具体步骤的完全解读书里面的观点,对每个普通人的亲子沟通方式几乎可以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精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孩子教育经典是我们每一位父母不能错过的好书。
在我看来啊,作为父母,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本亲子沟通的书,毫无疑问您就要选择这一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位父母和教育者。都应该把这本书放在手边,作为儿童教育的随身手册,时时刻刻来解释自己。我做的对吗?
好书归正文,现在我就来陪大家一起体会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在细读这本书之前啊,我想问每一位各位读者父母一个问题。我们的养育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教育只是单纯的希望孩子成功在教育中比别人强,这本书呢也许不能给你完美的答案。而如果你的目的是要帮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那这本书就肯定没有错。
纵观全文,文中其实核心讲了三大主要问题:
第一,怎样与孩子实现无障碍沟通。
第二,让孩子自觉的两个工具。责任感和纪律。
第三,在养育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儿童的哪些心理状态。
我们先来看无障碍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关系,也可以解读为亲子之间怎样做到好好说话。我在这些年从事儿童教育心理工作的时候啊,见过大量不会跟孩子说话的。父母,可以说他们对孩子只要一开口就分分钟能把天聊死。可以说很多的亲子战争是父母先挑起来的,这些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并不了解孩子语言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表达孩子才最容易接受。我们来看一个经常可能发生的场景啊,如果你十岁的女儿今天回家含着眼泪跟你说,我最好的朋友苏苏都转学了。又要留下我一个人了。作为妈妈,如果你想安慰孩子,你会怎么说呢?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妈妈可能会说:苏苏走了,你还可以找其他的同学做朋友啊。女儿说:但是我真的好孤单。妈妈说:宝贝儿,过段时间你就会好起来了。
其实我们发现到这里还是在安慰,如果这时候女儿已经大声哭起来,当我们感到安慰无效的时候,可能就会不耐烦啊。妈妈可能会说你都已经十岁了,还像小孩子一样爱哭吗?
我敢保证对抗就要开始了。以上这些话啊,就是我们在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和安慰孩子,他们根本感受不到任何的理解。
十岁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跑到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独自伤心去了。一次好好的对话就这样被你搞砸了。而如果你知道孩子对你说这些话,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那么这一次简单的对话就可以变得很温暖。
妈妈:没有苏苏在,你觉得很孤单是吗?孩子:是的,很孤单,我感觉你现在就已经开始想她了。我天天都想她。妈妈:好朋友相处这么久,一下子分开真的很痛苦。妈妈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啊。
如果这么说,孩子会觉得你在与他共情,再理解他,这样你们之间会产生亲密,他本身的孤独感和伤痛就开始减少。
我们要知道孩子向我们诉苦吐槽大部分的时候并不一定需要我们指导他们怎么做一个十岁的女孩,难道还不知道他可以找其他的人做朋友吗?孩子只希望他的感受被认同和理解,可以说孩子不愉快受伤最好的治愈良药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同情。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曾经在考试失败或者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如果有人到我们身边来说,我真的理解你的感受。我曾经也经历过你这样的挫折,你看这个人可能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建议,但我们听到这种话会马上觉得被理解。痛苦一下子就减轻了。
所以吉诺特教授在亲子沟通上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行为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内心的感受才是推动行为的真正动力。我们可以把下面一个案例作为练习,看看你会不会使用针对感受的对话方式呢。
如果你家有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怒气冲冲的回到家,这是因为他们班本来打算去野餐,结果天气不好下雨了,他期待很久一次的野外活动就这样被取消了。所以他一回家呢,就重重的把书包扔在椅子上,一脸不开心,然后开始流泪,不搭理人。这时候如果你是爸爸看到儿子边哭边发脾气,你会怎么说呢?想想看啊,不会沟通的爸爸可能会说,儿子天气不好,哭也没用,下次老师还会带你们去玩儿的,别哭了,如果孩子还是不开心,爸爸可能就不耐烦了。可能会直接说:“又不是我让他下雨的,你对爸爸摆着一张臭脸干什么?”
但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效果呢?很有可能孩子的脾气会更大,甚至跟爸爸吵起来。而根据我们第一条的建议,针对感受而不针对行为。聪明的爸爸可以这样说:
爸爸:儿子啊,你看上去很失望啊,对吧?
孩子:我当然很失望了,说好的野餐就取消了。
爸爸:是啊,你已经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没想到就下雨了,
孩子:是啊,就是这样的。
爸爸:好吧,儿子反正都这样了,我们来想一个办法改变一下这坏心情怎么样。想玩点什么?
说到这里其实就够了。很多时候啊孩子被理解的需求满足以后,就会去寻找自我安慰的理由。他可能会说。希望老师下次还可以把野餐补回来。但这个话不要父母来说,而是由孩子自己得出结论。
吉诺特教授强调,当孩子出于强烈的情感当中的时候,他们不会接受任何的建议和安慰。也无法接受建设性的批评。所以你只需要理解他们的心中所想,接纳他们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孩子来说都是真实的感觉。父母先需要承认他,而不是去评论他情绪的正确性,做到这些可以免去很多无效的啰嗦和建议。根据理解的相互原则,孩子今后也会更加的尊重你的看法,这就是理解和共情所带来的力量。《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孩子教育经典书籍就是这么带领我们一起搭建好与孩子的沟通桥梁。
沟通的第一步是对孩子情绪的理解,这个可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但问题来了,我们不只是希望和孩子愉快的相处就可以了。我们还希望去激励他追求进步,而且又需要管理孩子,不去违规。
这就要涉及到亲子沟通的第二个要点,如何引导孩子的行为,我们明天继续分享,今天有点忙,写到这里,如有问题随时留言即可,谢谢各位和我一样的家长。各位加油,一起学习!
做一个好爸爸
与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