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她在《天津日报》发表第一首诗。同学们羡慕不已,她若无其事。很快,她像开挂一样,连出5本诗集。当时天津老一辈的作家个个是她的忘年交。
上北大,她拿着自己的诗去找师哥查海生,也就是著名诗人海子:“师哥,你帮我看看,我写诗还行吗?”
海子当时已经是人大政治系教师,才高八斗,很少夸人。面对这个小师妹,他认真读了很久,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
她就是田晓菲,在哈尔滨出生、在天津长大、创作学习一路开挂的天才美少女。
普通人从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一路折腾下来,上大学已经18岁了。田晓菲不一样,她1971年出生,1984年就从天津13中去了北京大学。而且,读的是北大最时髦的西语系,选择的是英美文学专业。
因此,很多人说,田晓菲上大学,是坐“直升机”去的,她比大家整整省了5年的时间。
像是怕别人不知道她13岁上北大,她在北大期间还写了篇文章,名字就叫《十三岁的际遇》。写稿的当年,恰逢北大建校90周年,这篇文章,还曾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北大毕业后,到底应该何去何从?田晓菲毫不犹豫,选择了出国留学。去哪儿?美国。
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从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到哈佛大学,她一路顺风顺水,顺利毕业。而且,田晓菲还创造了一个纪录:她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她才27岁。
写作《十三岁的际遇》的时候,田晓菲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北大的眷恋。那么,留学毕业后,她回来了吗?并没有。
毕业至今,她先后担任柯盖德大学东亚系客座助理教授、康奈尔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讲师、哈佛大学副教授,并在35岁的年华,成为了哈佛大学教授。
就在35岁,田晓菲迎来了自己的爱情。她的白马王子,到底是个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呢?他的名字,叫宇文所安。
如果仅仅看这个名字,大家会觉得她的丈夫应该是个中国人吧?事实上,宇文所安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的英文名叫斯蒂芬·欧文。
宇文所安是怎么把田晓菲追到手的呢?他追田晓菲,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因为田晓菲的博士生导师,就是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虽然洋装穿在身,却有一颗“汉化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宇文所安是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系主任。
宇文所安醉心于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在唐诗研究上有很高的造诣,是公认的学术大拿、知名汉学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哈佛,他已获得了詹姆斯·布莱因特·柯南德特级教授这一最高级别的职称。
1971年出生的田晓菲,在读博期间,遇到1946年出生的宇文所安,虽然他们之间有26岁的差距,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被他的学识、智慧和才情所征服,他们的结婚,实属顺理成章。
田晓菲对她的丈夫,一定是仰慕的。很多人都不知道,田晓菲的笔名叫宇文秋水,瞧瞧,和宇文所安,是多么的接近。因为爱他,连笔名都取得像他。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东方文化对西方的征服。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爱到了极致,连娶妻都娶一个美丽智慧善良的中国女人。
不过,虽然我们说,宇文所安在追田晓菲这件事上有“近水楼台”优势,但并非说他们是“师生恋”。因为在校读书期间,田晓菲和宇文所安保持着严格的师生关系,没有越雷池一步。直到毕业之后,俩人才开始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谈论各种话题,并逐步坠入爱河。
田晓菲这样形容她和宇文所安的结合:“我们都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我们不同的是,他喜欢唐朝,我喜欢南朝。”
成婚之后,田晓菲一直留在美国,从事她热爱的研究工作。不过,对于田晓菲,大家始终有一个疑问,作为4岁就能写诗的天才少女,她为什么后来不写诗了,专心研究学术了呢?
其实,当年她鼓足勇气请教海子的时候,她还是很想走诗歌创作之路的。尤其是海子对她的肯定,深深鼓舞了她。
可是,就在她和海子交流后不久,众所周知,海子选择了卧轨自杀。这一消息,在第一时间传遍了大江南北,作为北大学妹的田晓菲,听到这一消息,如五雷轰顶。
她想了很久都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一个鼓励自己坚持的诗人,为什么他自己没能做到坚持?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田晓菲不再写诗。她的诗歌才情,随着她的师哥走远了。实际上,正是在海子走了2年后,她选择到哈佛攻读比较文学,从此走上学术之路。
如今的田晓菲,不仅是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还是一本名为《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的杂志主编。二人是举案齐眉、夫妻齐心,共同在海外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有人问后来的田晓菲:“你还喜欢诗吗?”
她的回答是:“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