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染色体单倍体可以等同于家族和民族吗?


       网上有很多人将Y单倍体和民族、家族绝对划等号,甚至出现了类似狭隘民族主义的某单倍体主义,甚为可笑!
       首先,单倍体和民族不能绝对划等号,两者不是绝对对应关系。
       Y单倍体是指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上的遗传标记,这种标记可以追溯男性的直系祖先。由于Y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不会发生重组,因此它可以用来追踪父系的遗传线路。不同的Y单倍体标记对应于不同的遗传谱系。       然而,Y单倍体并不能简单直接对应到一个具体的民族。这是因为民族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而遗传标记反映的是生物学上的谱系。       有几种情况会导致不同Y单倍体的混合:
       第一种情况:母系社会。其中女性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利。在这种社会中,孩子通常会继承母亲的姓氏,而不是父亲的姓氏。在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中,男性可能会跟随母亲的姓氏。人类社会是否普遍经历过母系社会,现在还有争议,但部分人群经历过是肯定的。
       比如: 我国云南的摩梭人,他们的社会结构中家庭成员都是同一个母亲的直系后代,男性成员被称为“舅舅”,而女性则是家庭的中心。摩梭人实行的“走婚”,男性在夜间前往女性的住所,白天回到自己的母亲家中。印度尼西亚米南佳保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母系族群之一,他们的田地和房屋等财产由女儿继承,子女随母姓,男性在妻子家中被视为外来宾客。还有印度的卡西族、非洲的阿雷格人等族群都是母系社会。       我国古代的很多族群或许也经历过母系阶段,因为上古姬、姚、姒等姓氏都是女字旁。在母系社会中,父系的来源极有可能是多样化的。经历过母系阶段的人群来到父系社会后,虽然还是同一个姓,但父系单倍体却多样化了。这在考古研究中就有体现,比如最近发掘的杨官寨遗址,通过对80多个人类遗骸进行DNA分析,科学家们发现遗址中的父系遗传类型有O系、N系、C系和Q系,表明杨官寨遗址的先民很可能经历过母系阶段。
       历史上存在的昭穆制度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母系阶段的存在,在昭穆制度中,始祖居中,左为昭,右为穆。具体来说,始祖的儿子被称为昭,孙子被称为穆,然后依此类推。因为在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孩子随母姓,导致了儿子与父亲不属于同一个氏族。

       其次,收养继嗣也会导致家族Y染色体的多样性。
       父权时代,古人如果没有儿子,就会通过立嗣的方式来延续香火,嗣子有可能是同姓,也有可能是异姓。这就会导致一个家族中存在不同的Y染色体类型。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也会导致人群Y染色体的多样性。而且一种Y染色体人群数量多也不代表就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比如:我国夏商周三代,夏还没有眉目,按目前的研究商王族大概率是C,周王族大概率是N,历史上的宋可能是Q,元清也是C。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小群人就可以影响历史的走向,决定文明的面貌,典型如土耳其,一个千把人的奥斯曼突厥部落征服了数量占多数的土著居民,形成了共同的突厥认同。
       一点随想,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指教,如果认可,还请多多关注➕转发,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