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llishituguan
历史图馆
内蒙古包头,别称鹿城、草原钢城。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就在包头地区设立九原郡。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交融。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20世纪初,包头已是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人们都说,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历史才显得厚重。包头就是。
下面是一组上世纪30年代的包头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蕴含几代包头人的记忆。
通过这些老照片(黑白照片AI上色),我们能真切感受到90多年前包头的独特魅力。
30年代,站在一座建筑的最高处远眺包头城。
高大的城墙一眼望不到尽头。城墙下,一支驼队正在缓慢通行。
城内的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据说,城内树木不足百棵。
近处这个院落,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庙,飞檐高挑,蔚为壮观。想不到90多年前的包头,原来这么美!
这是包头城外的一条主干道。道路宽阔,一眼望不到头。照片拍摄于1930年。
在路的两侧,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和土墙,黄泥麦秸涂抹的土坯屋,一些房顶上晒着干草。
两名男子正牵着几头牛,从路上走过。路边还矗立着欧式的灯柱。
此情此景,瞬间就有了古道、西风、瘦马的独特意境。
包头城内,一条繁华的老街。
街道两旁,是一些中西式建筑。沿街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兴隆。
最近处的广告牌上写着“德铭号绸缎庄”,还注明了经营的商品名称。
街道上,行人来往穿梭,还能看到黄包车师傅拉着车子奔跑的身影。
看到这充满年代感的照片,让人瞬间穿越到了90多年前。
黄河岸边,停泊着很多羊皮筏,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子客"。
羊皮筏,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据说羊皮筏子在包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皮筏子,根据材料不同,又分为羊皮筏和牛皮筏。
十几只、几十只、上百只皮胎捆扎成的筏子,重量很轻浮力却很大。据说,最大的皮筏子满载能达到十几吨。
冬季的旷野里,一名戴着皮帽的车夫,正赶着两辆马车向前走。
车上装着一些货物,走在前面的一匹马很听话,一支沿着地上的车辙走。
坐在马车上的车夫,身上穿着皮袄,手里拿着马鞭,悠闲自得。
仔细看,这种马车的车轮很独特,不是太常见,它用木板制作而成。
1939年,包头一座小镇上的景象。有高墙大院,也有低矮的民房。
在一些房子的后面,拉有土围墙,里面圈养着几只骆驼。
最近处的院子里,一头小毛驴正拉着石磙,沿着碾子转圈。主人把打下来的谷物装进袋子里。
照片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黄河岸边的一处码头上,停泊着几艘渡船,乘客正在排队登船。
此时,黄河上风平浪静、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眼望不到不。
不过,黄河也有风高浪急的时候,渡船在江水中犹如一片树叶,很危险的。这就要考验船工的驾驶技术了,他们也被称为浪尖上的摆渡人。
包头城外的空地上,两个人正坐在板凳上织羊毛。
他们织羊毛所使用的装置很有特色,有点类似过去的手摇纺车。
主要由车架、轮子、锭子组成。操作这种织羊毛的纺车,还真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的。
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就不能用了。
沿着山势,修建有一座白色的寺院,这座寺庙叫五当召,是内蒙古最大的寺院。
五当,在蒙语中是柳树的意思;召,就是寺庙的意思。
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进行了重修,赐汉名广觉寺。现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包头的一座小市场,位于南海子附近,几名包头女子正在逛街。
她们年轻漂亮,身穿不同颜色的旗袍,走路风姿绰约。
路边停着一些带棚的马车,正等着载客。
南海子风光秀丽,如今已经开发成为了一处规模宏大的湿地公园。
包头城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除北面大青山外,豁然开朗。
站在玉皇顶上,极目远眺包头城东北方向。近处是一些民房,远处有一处河湾。
土黄与砖灰,是这座老城的基调。
转龙藏,只是一座小小的山阜,山头最高处叫做"玉皇顶",上面有一座亭子。
大路上,忽然传来一阵叮当的驼铃声,一名男子带领一支驼队走来。
十几只骆驼的背上,装载着一些货物。这种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动物,具有很强的耐力和运输能力。
在当时。骆驼是北方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30年代的南海子附近,一名老者正带着两个孩童,在街头卖艺。
他们手拿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角色,口中唱着当地独有的曲子。
他们唱得很精彩,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不时为他们叫好。
为了生计,老人带着两个孩子卖唱,也能获得一些收入养家糊口。
黄河岸边一个码头上,一名男子正在使劲给一只皮胎吹气。
皮胎被吹鼓起来后,再把皮胎捆扎到制作好的木头框架上。这样,一个简易的牛皮筏就制作好了。
远处,一只巨大的牛皮筏上,已经装满了货物,载货量大得惊人。
浅水区也有一些小的羊皮筏,皮胎气量不足,就需要对其进行维修了。
这是一个小吃摊,位于二里半地区黄河渡口附近。背景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河。
摊位很简陋,用布搭起一个棚子,可以遮风挡雨。棚子下面摆放的有桌椅。
店家看到有人拍照,停下手里的活朝这边看过来。
这是30年代包头镇城墙里面的情景。城墙高出地面数米,城墙上设有垛口和射击孔。
城墙上面是一条大路,高出地面。车马长年累月地行走,使得路面高低不平。
据说,原来的包头城的外形像青蛙,因此也叫“青蛙城”。
当时的包头城设有东门、西门、南门、东北门、西北门五个城门,南门设在青蛙的头部位置。
这张照片,拍摄于包头中央街的一个露天市场,热闹非凡。
从照片上看,人们都穿着厚棉衣,应该是春节前夕。街道上挤满了前来赶集的人。
街道两侧是门店,建筑古色古香。
冬日的阳光照在房屋和人们的身上,平添了几分暖意。
在一处墙根前面,几个人正在编织麻袋。
一些邻居也蹲在墙根看着他们忙碌。
他们面前的简易装置,就是制作麻袋的重要工具。两名男子是专业的织麻袋高手。
黄河岸边,一艘渡船停靠在岸边。
正值中午时分,一名男子正在炉子上做饭,几名船工坐在船头休息。
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他们以船为家,靠船养家。他们吃住都在自己的船上。
这些黄河摆渡人,生活很清苦,却为人们送来了方便。
在南海子附近的一处集市上,一名男子正蹲在地上挑选西瓜。
摊主的袋子里,装满绿色的西瓜。男子看到西瓜不错,一边抱起一只西瓜,一边与摊主讨价还价。
远处的遮阳棚下,是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和农贸产品摊位。
这是黄河边上的一个码头,码头停泊着很多船,一眼望不到头,人们排着队登船,船上满了乘客。此段黄河,水流平稳,很适合船只摆渡。
写在最后:90多年前的包头,城市面貌独特。壮观的城墙、动听的驼铃、独特的羊皮筏,都让人印象深刻。叹古惜今,如今的包头,沉淀了厚重的草原文明,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相信,包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lishituguan
探寻历史长河最耀眼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