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处岳麓山之下、湘江之滨。这里钟灵毓秀,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史,是湘楚文化的发源地。“楚汉名城”长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楚汉名城、伟人故里,还是一座时尚之都。
为了让您更直观地感受老长沙的美,下面分享一组上世纪30年代的长沙老照片(黑白照片后期AI上色)。每一张照片,都真实地反映了长沙独特的城市风貌,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30年代湘江两岸美景,江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眼望不到边。岸边,是一块块绿油油的稻田。
湘江,可以说是湖南的母亲河。江心那座依稀可见长岛就是橘子洲,它是长沙的重要名胜之一,当时岛上的面貌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1930年,长沙文夕大火之前的红牌楼。明朝时期,这里有一座吉王府的红色牌楼,故称红牌楼。如今,这条街叫育英街,位于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的南段。
照片左侧店铺,为当年在长沙排名第二的金银首饰号“李文玉”,店老板为江西人。中西皮鞋、富康广货号都是当年的名店。
30年代,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全景图。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书院,而是湖湘文化的一个根基,中国文脉的一个符号。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1903年改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改为湖南大学。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路上走来一群挑着担子的人,担子两头是捆扎好的包裹。他们是当年挑运邮件的工人,就像现在的快递小哥。
当时的运输条件差,很多邮件都要靠人力运送。工人们虽然辛苦,但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干得很开心。
岳麓书院里有座黉(hong)门池,池边有座吹香亭。此处就是著名的岳麓八景之一的"风荷晚香"。但是,在抗战时期,吹香亭被毁,只剩下亭边的石桥。
如今,岳麓书院中的吹香亭,为后来重修,建成于1984年。站在亭子边,你是否还能感受到当年"仙巢吹香亭"的意境呢。
30年代,岳麓书院二门前的场景。此门在明嘉靖元年(1527年)扩建文庙时修建。门口一副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当时门楣上还没有悬挂匾额“名山坛席”。
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座千年学府,兴学不变代代相传,人才辈出。
这是30年代的橘子洲面貌。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别有一番韵味。
橘子洲是一个长岛,最宽处140米,最窄处40米,被誉为“中国第一洲”。是长沙地标性景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这是当地一座大染坊,建在高台之上,门口摆放着一些大染缸,却没有了往日的繁忙景象。
染坊平日里生意不错,因为日军进犯长沙,不得已停业。染缸里空空如也,工人们站在房前无事可做。
30年代的长沙天心阁,修建于城墙之上,楼阁共三层,雕梁画栋,飞檐高挑,蔚为壮观。
天心阁,其实是长沙古城墙的一座城楼。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和吟咏之所在。
这是天心阁的近景。在平台上,建了一座精巧的小花园,设有栏杆,种植有各类花草树木。几名游人正在游园赏美景。远处的长沙城,一眼望不到头。
30年代,长沙一条老街的实拍场景。正值中午,阳光明媚,街道上行人如织,几辆黄包车穿梭其中。沿街店铺的门口,搭着遮阳的棚子。单从这一个角度,就能感受到老长沙生活气息的浓郁。
大路上,走来几名牵着驴的军人,驴背上驮着货物。这可能是驻守长沙的军人去集市上采购物品归来。
1939年,日军对中国正面战场发动第一次大攻势,地点就在长沙。薛岳指挥了第一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这是位于岳麓山腰的古麓山寺。该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一开始叫慧光明寺,到了唐朝初年才改名为古麓山寺。
古麓山寺命运多舛,历经六次毁建。牌坊式山门,巍峨壮观,石雕栩栩如生。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岳麓山是天下名山,为了便于人们登临,修建有石头台阶,并不陡峭。步道蜿蜒曲折,沿着山势时隐时现于绿树丛中。拾级而上,处处能感受到岳麓山的独特气韵。
几名轿夫抬着一顶轿子,从大路上走来。他们要通过这座只能单人走过的小石桥。这的确是要考验几个人的配合。只见几名轿夫走路如风,轻车熟路,着实真让人捏一把汗。
这是民国名人蔡锷的墓,墓园位于岳麓山白鹤泉附近的山上。墓园修建于1917年,墓前矗立着一座花岗岩方尖碑。墓园里松柏苍翠,庄严肃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从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间,长沙经历过三次大会战。中国军队痛击日军,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嚣张气焰,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图谋。
街道上断壁残垣,沿街店铺人去楼空,只剩下广告牌子。战火洗礼下的长沙,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是30年代的禹王碑,相传为夏禹王遗迹,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北麓。禹王碑镌刻于崖壁上,宽140厘米,高184厘米,共77个字。碑刻前的石墙,为1935年修建,用以保护禹王碑刻。
这座建筑,就是著名的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谊的府邸。贾谊死后的2000多年间,故居经历了60多次重修。1938年文夕大火,贾谊故居损毁严重,仅存亚殿。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时任长沙王太傅。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
站在高处远眺长沙城,湘江穿城而过,橘子洲风光秀美,近处是绿油油的田野。
结束语:人常说,一座城市,因为有了历史才厚重。“楚汉名城”长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城市气质。叹古惜今,长沙的未来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