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绝美瓷器


公众号文章合集导航
酒店洗涤相关  医疗洗涤相关
洗涤设备 洗涤论坛
环球洗衣 机电宝典
设备维保 欧美漫游
工控论坛 时事热点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提及大英博物馆,其馆藏的丰富性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些珍贵藏品的来源却常常引发我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当我们的目光落在那些来自中国的宝物上时,过往那段沉重的历史记忆便不禁涌上心头。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高达164万件,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全球47家博物馆所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馆更是收藏了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自其开放以来,已历经256年的沧桑岁月,馆内藏有来自各国的珍品高达600多万件。其中,中国文物占据了约2万多件,绝大多数都是无价之宝。这些文物包括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绘画、刺绣,以及各个时期的出土文物、唐宋时期的书画、明清时期的瓷器等。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以及宋、明时期的名画。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记忆。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展馆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稀世瓷器!
1
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

这对青花云龙象耳瓶又叫大维德瓶、青花象耳瓶或叫至正青花瓶,这两只大维德瓶均有伤残且器形歪斜,一只高63.3厘米,直径21厘米;另一只高63.6厘米,宽22厘米,形体硕大,有八层纹饰,顺序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缠枝牡丹和覆莲杂宝。杂宝有银锭、法螺、笏板、双角等吉祥物。器上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些铭文成为鉴证大瓶年代最有力的证据。此瓶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2007年由于运营成本压力转移至大英博物馆,从2009年大英博物馆95号“中国陶瓷”展厅开放,开启了大维德基金会藏中国艺术品在大英博物馆的“长期借展”之旅。这对大瓶器型复杂,造型挺拔俊秀,画工精湛流畅,有确切纪年,为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是世界上唯一以姓氏命名的中国瓷器,也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是鉴定元青花的标准器。
2
带有纹章图案和铭文的克拉克瓷碗 明代

克拉克瓷碗于明朝约1600–1620年,产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现存大英博物馆。
这只瓷碗上绘有四个纹章盾,盾上有一只长着两个人头和五个怪兽头的多头蛇。盾两旁的飘带上印着一句拉丁格言“Septenti nihil novum” (知者知其不知)。其余的装饰图案都属中国风格。
这种西方设计的确切来源还不得而知。人们曾拿瓷碗上的多头蛇与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的作品“Impresse Illustri”(作于1586年,维也纳)中的印刷插图里出现的多头蛇,以及澳门圣保罗大教堂石头外墙上所雕刻(1620-1627年)的多头蛇作比较,然而,这些多头蛇都没有出现在盾牌上,也没有拉丁格言。
3
景泰蓝瓷坛 明代宣德年间 

明景泰蓝瓷罐(宣德皇帝的心爱之物)
此罐器盖完整,鼓腹,运用掐丝珐琅(景泰蓝)工艺制作,器身绘制五爪龙纹,红彩色重,较一般红色深沉,配上大面积黄彩,让景泰蓝的蓝色基调反而不甚显现。龙纹凶猛,五爪如风车旋转,双目圆睁,张口露齿,一副大明宣德之气势。尤为重要的是口沿处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御用监造”两处内外重复款识,罐内又重复镌刻一遍,表明了此罐为宣德皇帝独享,可见当年皇帝也是酷爱此物,应为北京紫禁城内的一对宫廷装饰品。如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像这样有盖的景泰蓝瓷罐,一个在大英博物馆中,另一个则是私人收藏。景泰蓝瓷器的制作耗时且费用高昂,工匠用金属丝在青铜器皿上勾勒出矫健的龙和云纹后,再用玻璃浆填充。用景泰蓝工艺标记的六字标识是宣德瓷器的特征。这件由已故瓷器收藏家里斯科收藏的珍品1964年依遗嘱捐,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罐用彩强烈,尤其使用了景泰蓝罕用的黑彩,观之有厚重之感,为宣德皇帝的心爱之物,充分体现出15世纪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存世仅两件,堪称稀世瑰宝。
4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斗彩瓷器珍品)
成化瓷器中斗彩价值最高,而所有杯形器中,鸡缸杯最为珍贵。“鸡”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达着吉祥的寓意,但如此大量画在瓷器上的仅成化一朝。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全世界有案可查鸡缸杯加起来一共17只,比大名鼎鼎的汝窑还少。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十只,另外七只中馆藏占三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只、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只、瑞士日内瓦鲍氏东方艺术馆一只。2014年4月,上海藏家刘益谦以2.5亿港元的价格竞得一只,加上佣金为2.81亿港元。此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卧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杯内壁饰有两条活灵活现的隐龙,杯内底心饰有群鸡,足底边一周无釉。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因其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堪称瓷中珍品。
5
南宋 官窑梅瓶

南宋官窑梅瓶是南宋文物,高31.6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9厘米。
盘口,束颈,圆肩,长鼓腹下渐收,暗圈足,足面露紫胎。深灰胎,灰青釉,局部有泛黄。
6
元蓝釉白龙戏珠纹盘

元蓝釉白龙戏珠纹盘(元蓝釉金彩瓷器代表作)
此盘高1.5厘米,口径15.7厘米,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此盘使用极其罕见的蓝底白花工艺:工匠首先在除底部外的整个盘子通体施钴蓝釉,然后用薄泥片切出健龙戏珠纹并粘贴到盘心,再用白浆描画龙的细节,如三趾龙爪等,仔细刻画出龙鳞,再用蓝彩点出龙睛,以增强生动感。最后,工匠将盘子通体再罩上一层透明釉,放入1280–1320度的高温窑炉中烧造而成。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此器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此盘釉质腴润,呈色鲜艳,犹如蓝宝石,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感,以钴蓝釉做底并点缀青白釉的图腾纹饰是元代工匠们的独创,蓝与白的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堪称景德镇窑蓝釉金彩瓷器之代表,已知存世的仅四件,弥足珍贵。
7
清代 康熙御制珐琅彩碗

珐琅彩瓷越来越热,进一步印证了当年大维德收藏眼光的厉害。张宗宪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一件瓷器,几次倒手时价格的涨幅:张宗宪收上来一件货,几百元;按照行规加价6成卖给仇焱之(民国时期著名的古董商);仇焱之再直接加至少两个零,卖给洋人。这里面的洋人客户,主要之一就是大维德。当年看似冤大头式的购买,谁料今天件件价值连城。
8
清 雍正年制 珐琅彩碗

9
清广州“十三行”外景图潘趣碗

清,约1780—1790年
此碗上的图案为广州城墙和珠江岸间一带建造的外国商馆。虽然每栋建筑前面的空地很窄,但是商馆占地可延伸至300 米。
10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存世仅两件的汝瓷稀世珍品)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魁首,汝官窑系御用瓷,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根据统计,现汝窑器传世制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有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有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仅有半件。这件汝窑天青釉碗就是其中翘楚。此碗高7.1厘米,碗口直径16.9厘米,圈足直径7.5厘米,重350克,撇口,外镶铜边。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有细小开片这个碗特别之处就是内底刻有楷书乾隆御题诗:钧窑都出修内司,至今盘多碗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碗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碗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后署”乾隆丙午御题“,“比德”“朗润”印章。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瓶原藏于伦敦大学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现长期借展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温润古朴,素净典雅,有似玉非玉之美,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存世仅两件。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瓷器从哪里来?
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瓷器主要来源于历史时期的掠夺、购买、捐赠等多种途径。
其中,一部分中国瓷器是通过历史上的战争和掠夺而来的。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列强掠夺走,包括瓷器在内。这些被掠夺的文物中,有一部分最终流入了大英博物馆。
此外,大英博物馆还通过购买、捐赠等方式获得了许多中国瓷器。例如,大英博物馆中的一部分中国瓷器来自于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1892—1964年)的珍藏。大维德爵士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将自己收藏的中国陶瓷藏品捐赠给了母校伦敦大学,建立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这些藏品最终成为了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瓷器来源复杂,既有历史时期的掠夺,也有后来的购买和捐赠。这些瓷器不仅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也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