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不下理想,回不去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
今年十月份,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回老家了,一个干净的、慢节奏的旅游城市。
说实话,我心里着实羡慕。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有很多“北漂”、“沪漂”,作为一个异乡人,即使这里有我们的工作、朋友,也依旧很难真正把他乡当作故乡。
毫无疑问,大城市的繁华、便利的生活服务、医疗、教育都是最好的。
但在特定的时间里,我们最想念的可能还是家乡的特产、一碗妈妈亲手包的饺子以及随时可以和爸爸小酌两杯的惬意。
情感不会骗人,它是我们精神世界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让我们身在异乡,却时常在心里掂量着故乡的分量。

【城市里的精神生活】
尽管肉体在物理空间上属于大城市,但灵魂却无处安放,所以往往会陷入一种巨大的身份焦虑之中。
越久离开家乡,就越有一种回不去的惆怅,这种回不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
一个人精神生活满足无外乎两个因素,个人发展和社会关系。
在精神生活的形成中,大城市的各种现象有可能使我们有好感,也可能使我们反感。
从个人发展维度来看,大城市可以提供哪些小城市无法提供的机会和机遇,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而言大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灯火辉煌、人流穿梭,处处蕴含着机遇与发展。对于居于期间的人来说,虽然辛苦,但也有无限可能的生活。
大城市里的确有着更为宽广的视角和天地,决定着年轻人对未来的选择。有些行业的确只有在大城市里,年轻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为了个人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上班高峰挤不上的地铁、比工资上涨更快的房价、巨大的职场竞争压力,身处其中的我们,难免感到焦躁与紧张,油然而生一种大城市确实不易居的感觉。
从另外一个维度,社会关系来看,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这种心理状态会愈发“矜持”。
不可否认,城市居民的精神世界的确存在着“异质化”。不过这种在城市交往中特有的矜持,一定程度上也让大都市的人可以保持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
比如,因为生活节奏忙碌,不会过多插手他人的隐私生活,无论是多么糟糕的情况之下,大家都努力维持基本的体面和尊严。
可能有人批评这是一种虚伪,但事物的另一面就是,人们不需要刻意去和不相干的人交代太多,在本来就压抑的钢筋水泥森林生活中,获得喘息的空间、向外伸展的余地,就可以拥有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宁可留在大城市过着辛苦打拼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到家乡的“熟人社会”之中,被迫接受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和审视。
相比较而言,在大城市里,看到的不仅是被包容和理解的个人自由选择,还有梦想可能被实现的样子。
事实上,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气质,有让我们讨厌的地方,恨不得下一秒钟就离开,也有让我们撞得头破血流,却依然愿意为它留下来的理由。
在异乡漂泊的人,就这样一边渴望着精彩人生,一边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是大城市生活所赋予的美好和残酷,身在其间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

【与内心同在】
诗人、作家罗智成曾在一首诗里这样描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你所待过的城市
都会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
就好像你所爱过的恋人
都会成为你性格的一部分
我们对于所在城市的感情,是在无声无息间发生的。
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无意识的时候,城市对我们的改变就已经写入了我们的皮肤里、眼睛里、心里,在漫长的光阴里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这一点适用于在任何一座城市生活的人。
任何的两种生活方式都不是针锋相对的,不管在哪里生活,最需要的都是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并主动承担相应的各种结果。
我们作为个体短暂的存在是属于这整个历史生活的,我们的任务不是谴责或原谅,而仅仅是理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