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处于⾼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意之时,多半是在工作当中,而非闲暇时段。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工作至少占去生活1/3以上的时间。
工作是一种很奇怪的体验,既为人营造专注、满足的时刻,给人骄傲及归属感,却又是大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这真是影响人们心态及体验的矛盾工作价值观。
【工作的由来】
工作是近代历史的发展结果。
早在一万两千年前,当时集约型农业尚未出现,所谓的工作并不存在。在那之前的数百万年演化史中,男男女女只为自己或亲人的生存而忙碌,并不会替他人工作。对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而言,工作与生活是合为一体的。
大约在500年前的欧洲,社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巨幅改变。十八世纪又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及生产方式出现一次大跃进,此后持续以飞快的速度转变,直至今日。
各种科技的突破使工作不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而逐渐转变为一种技术性可以充分展现人类天分与创造力的活动。
如今,面对越来越剧烈的竞争,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而选择的手段,再次成为当代人的梦魇,但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人们又不得不尽量工作。
普罗大众对工作抱着爱恨交织、充满矛盾的态度,虽然知道工作是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但真正在工作时却又百般无奈。
【工作的悖论】
我们如何学会这种矛盾的工作态度?这是很重要也是我们想一探究竟的问题。
人们越来越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哪些工作,也不明白该如何事先准备。这种对工作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似乎很早就从周围环境学会了。
其实这种对工作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在孩童时代就可见端倪,大约在10~11岁时,一般的社会模式便已在内心定型。
如果你问一个孩子:现在做的事情比较像“工作”还是“娱乐”(或两者皆是),孩子们的回答基本是可以预见的:上学是“工作”,运动是“娱乐”。
有趣的是,只要被人们认定为“工作”,内心通常会认为,此事关系自己的未来,需要十足的专注力,而且可激发高度自尊心。
然而,在从事所谓的“工作”时,人们并不比平时更快乐或更有动机。另一方面,凡是人们认定的娱乐活动,虽然重要性较低、无须十分专注,但却往往令他们心情愉快、动机强烈。
换言之,人们深具一种观念:工作是必需但不愉快的,娱乐是愉快却无用处的。而且,这种观念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
工作固然具有严重的缺憾,但没有工作更糟糕。
研究发现,人们生活中的心流多出现在⼯作时期,而非闲暇时刻。当人处于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足之时,多半是在工作时间,而非闲在家中。
这个发现乍看颇令人意外,但若仔细思考,便不觉得奇怪。
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思考,我们通常忽略了一点:工作其实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更接近游戏,它有明确的目标及实行规则,我们可借由完成工作或上司评价获得回馈。工作常常能使⼈心念集中,也给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
而且,在理想状态下,工作难度与工作者的能力也相符。由此看来,工作似乎与游戏、运动等可提供愉悦感受的有益活动具有相同的内在结构。
由此便不难明白,工作的实际感受为何总比我们预期的更好。但话说回来,如果有机会,每个人又会希望少做点工作。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呢?原因之一与工作的客观状态有关。
从996福报到职场受气包,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在社会舆论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热爱画饼善于推脱责任的老板,办事无能做人两面三刀的同事,加班加点也干不完的工作,按时打卡迟到扣钱的硬性坐班制度,一天两次的沙丁鱼式地铁高峰体验...
由此而来还发明了社畜一词,从最初年轻人靠自嘲聊以自慰的流行语,变成了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悄声无息的代名词,再到一副我要干翻整个资本主义的架势,动不动就来场说走就走的裸辞…
但现实可比网络爽文残酷多了,那些动不动就对资本主义深恶痛疾,从而忽视游戏规则的人,到最后很可能因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作茧自缚。
毕竟,大多普通人是逃脱不了工作的宿命。
嘴上嚷嚷着再也不要给别人打工了,裸辞到最后积蓄花完了,身体还是会诚实地重返职场。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行业和薪水的不同,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耽误了几年的职场上升期,通常得花更大的力气去弥补。
【工作的态度】
工作是否有助于个人生活的提升,并非取决于外在条件,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态度,以及面对挑战时我们能汲取何种体验与感受。
然而,不论对工作多么满意,工作依旧不是人生的全部。
许多创造性人物中,当他们被问及一生中最感骄傲的成就时,我最喜欢的回答是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所说:“我想,那就是生了6个小孩,将他们抚养长大,在有生之年看着他们成为不讨人厌的人,这就是我真正引以为傲的事。”
对职业的热爱与奉献,不见得就是“工作狂”——这个词只适用于在眼中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目标及责任的人。工作狂只看得见工作上的挑战,只愿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而且无法从其他活动中得到愉悦。
幸好,尽管我们见到许多人献⾝工作,但他们仍拥有多彩多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