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炖的《默杀》,模式化的悬疑片


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电影《默杀》上映前被寄予厚望。
去年两大热门电影《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将东南亚犯罪题材的热度推上顶峰。《默杀》不仅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东南亚,还融合了悬疑、犯罪、校园霸凌、家暴等多种元素,总之“爆火”的配方,它都有。


影片的导演柯汶利,5年前凭借《误杀》一举成名,当时获得13.33亿元票房,豆瓣7.5分。而这次《默杀》,则是翻拍了自己的处女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观看。
上映三天,票房过亿,比同期电影领先了一截,《默杀》无疑是今年暑期档最具潜力的选手之一,然而叫座之余,叫不叫好呢?豆瓣评分6.8,或许体现出一些争议。


有人说,影片什么都提到了,但好像什么都浅尝辄止。叙事和人物潦草,用力的只是氛围和音效。
可能为了让观众体会到极致性价比,花一张电影票的钱有看多部电影的体感,《默杀》将各种犯罪元素不断堆砌、一锅乱炖。
开场就是校园霸凌,把聋哑女孩用胶水粘在墙上施虐,紧接着是雨夜荒废古堡里的一段血腥杀戮。随着聋哑女孩的失踪,更隐秘的犯罪图景徐徐展开,这里面有虐待儿童、家庭暴力、性侵女童、慈善诈捐、伪善老师、猥琐校长、贪污黑警、偷拍狂魔等等。


层出不穷的犯罪场景让人目不暇接,但每个人物及动机的展现空间,也被大幅压缩。人物不再是鲜活的个体,似乎是创作者炫技的木偶,主角过于暗黑的极端处境,令人难以共情。
两位主角,王传君和张钧甯,在悲伤与暴怒之间反复横跳,一个已经失去女儿的父亲,和一个担心失去女儿的母亲,竟然没法表现更多情绪层次,这不是演员的表演问题,是叙事空间不足造成的单薄无力。


配角更有全员沦为工具人之嫌。吴镇宇和阿如那都是个性化的演员,他俩饰演警察可正可邪,可偏偏电影让他们的角色像白开水一样,缺乏记忆点。黄明昊饰演的偷拍狂,为拍而拍,最后电影的悬念竟全靠偷拍的视频揭晓,说他是编外探员也不为过。
观众能感觉到,影片想做一些现实性批判,例如贫富差距、阶级压制等等。宗教意味也不难察觉,十字贴人、荆棘花环、鸽子、落水重生,以及反复出现的锤子。


但这些东西都只是匆匆一笔带过,像在重口味的一盘菜里撒了一把葱花,看上去更丰富了,但压根没想让你细品。
作为一部诉求明确的商业片,影片几乎把所有的信息线索都喂到嘴边。影片信息量巨大,但几乎没有沉淀消化的空间,快速推进事件的同时,没有结论通过推理得出,只能大量通过台词或者闪回的回忆杀“直给”。


全员恶人,全员狠人,更像一个标签,它的作用是更容易为电影做出某种注脚,为短视频营销提供充足的素材。
《误杀》和《默杀》,包括去年的《消失的她》,背后都有陈思诚的身影。不管是“监制”还是“特别鸣谢”的身份,陈思诚通过挖掘新人导演,构建了一个“东南亚犯罪宇宙”。


这些影片有共同的特征,比如采取翻拍模式,购买国外已有口碑的悬疑片版权,再结合本土化话题进行融合嫁接。叙事上侧重游戏化设置,制造智力爽感。
只是太多公式化和套路化的技巧,就变成了流水线作品,人工香精放再多,也遮掩不住营养不良的事实。这样的电影捷径,还是少走为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