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的下一个十年,福兮祸兮?


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阔别三年再重逢,漫威与中国观众,照理说会有一段“小别胜新婚”的蜜月期。但《黑豹2》和《蚁人3》的接连上映,打破了这种想象中的甜蜜,反而令中国影迷开始反思这段关系:是你变无趣了,还是我变挑剔了?


让我们回到漫威最开始的地方。
一切要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说起。这部电影不仅卖了个好价钱,关键是定下了“复仇者联盟”的基调。角色和演员深度绑定,电影与电影之间背景相通,互相铺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漫威宇宙。
2012年,《复仇者联盟》将“初代六人组”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黑寡妇、绿巨人和鹰眼召集起来,一举成功,这是漫威宇宙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在“初代六人组”基础上又引入了《银河护卫队》《蚁人》。



从2016年的《美国队长3》开始,第三阶段开启,《奇异博士》《黑豹》《惊奇队长》等新的超级英雄陆续加盟。这个阶段也是漫威电影在内地市场的井喷期,《复仇者联盟3》和《复仇者联盟4》将票房推至20亿和40亿。
但到了第四阶段,除了《蜘蛛侠·英雄无归》比较能打,其他几乎团灭。第五阶段开山之作《蚁人3》,首次亮相的大反派“征服者康”被群嘲“竟然打不过一群蚂蚁”,观众对于彩蛋的讨论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对比轰轰烈烈的《复联4》,这三年的漫威显得拉垮又潦草。


事物发展都有周期,漫威也逃不过。
我们爱漫威,是因为时势造英雄,我们爱上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但当钢铁侠和美国队长退休后,初代巨头分崩离析。虽然老带新是常规操作,青黄不接的局面终究还是来了。很多人的爱,也随着角色的离去而离去。
从漫威公司层面来说,电影宇宙与某几个演员绑定是危险的,无论是片酬还是未来布局都会受到极大限制。所以第四阶段的漫威宇宙没有了核心骨,显得又乱又平淡。


漫威的母公司迪士尼,疫情期间有过激进的战略调整,创意团队没有自主权,工业化流水线操作痕迹明显,两年内上线了11部剧集和7部电影,路径依赖严重。说的好听叫致敬,说不好听点就是不断自我抄袭。
斯皮尔伯格也说过:“漫威电影会像曾经的西部片一样渐渐没落。”对漫威来说,如果继续沿着惯性走,不果断自我革新,周期性的衰退大概率避免不了。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中,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已不像之前那般热切。国产片的制作水准日益精良,精神层面对本土观众来说也更有共鸣。像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2》、《满江红》,如今的漫威怕是也难以对擂。
总之,漫威的老本,要再吃下一个十年,中国观众不一定会买帐了。
上荔枝云集
买江苏名品
荔枝云集
  让生活更美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