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奥本海默》,我们会怎样看待奥本海默


本文系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一部人物传记电影,最怕被看待成历史教科书的影像版。哪怕顶着诺兰的光环,也很难让人摆脱“被科普”的畏惧。大家好奇的并不是奥本海默本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仅仅知道他是“原子弹之父”就已足够。
吸引大家走进电影院的,是诺兰为何被奥本海默迷住了,非要为他拍一部电影。


关于《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网上有很多“观前攻略”,因为密集的对话,加上非线性叙事带来的跳跃感。但诺兰本人说,最好的状态是清空,放下偏见和壁垒,反而更容易感知奥本海默的经历。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在于,即便认真看了三个小时,不错过每一句台词,你也很难得出一个恍然大悟的结论:哦!原来奥本海默是这样的人!


我们可能更倾向于把一个科学家塑造成一个纯粹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电影里呈现的奥本海默,一言难尽。
就像片中他的同事朋友评价的一样:很难搞清楚他在想些什么。
奥本海默23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但也曾因为不喜欢实验物理,做了一只毒苹果差点送走自己的导师。
他把当时颇为冷门的量子学带到了美国,很快也享受到了被前沿科学赋能的红利,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如果觉得奥本海默只在量子物理领域拔尖,那真是低估了他的才能。他穿着讲究,学识渊博,对文学艺术颇有兴趣,语言天赋也惊人,去荷兰讲课时,奥本海默用现学现卖的荷兰语讲量子学,惊呆了同行。
能把量子学讲出风花雪月,奥本海默也算是为理工科男长脸了。他和别人的妻子聊出了感情,并让对方有了身孕,迅速把别人的妻子变成了自己的妻子。
同时,奥本海默还有个长期情人,一直藕断丝连,直到情人自杀。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看,这很难评。


当然,跟原子弹的问世相比,以上也都只是无关痛痒的小插曲。
美国决定执行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奥本海默被选为牵头人。用现在的话讲,他是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能管理好全国最聪明的科学家们。在那个拨地而起的沙漠小镇上,奥本海默既是镇长又是警察,同时还要在短期内完成高压KPI。
一个纯粹搞学术的人,一个天真单纯的人,怕是很难应付这种局面。


希特勒垮台死亡之后,有人建议中止原子弹的研发计划。但奥本海默坚持继续制造原子弹,理由是,人们只有亲眼看到核武器的威力,才会产生对战争的畏惧,世界才会有真正的和平。
奥本海默对待原子弹及其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结果,始终有两种期待。一种是他渴望试验成功,渴望理论成为现实的巨大成就感;另一种期待是他希望事情浅尝辄止,世界并不会因此陷入危险。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原子弹试验成功,美国给日本喂了两枚原子弹,很快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但超过十万人当场丧生,加之核辐射带来的疾病和死亡,超过二十二万人死于这两枚原子弹。


奥本海默的后半生,一直活在无法预估的矛盾与悖论中。他似乎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荣光与追捧,像一个游刃有余的政客;但在单独会见总统时,却不识时务地说,感觉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影片中两段内心独白,令人难忘。沙漠试验成功时,奥本海默脑海里飘过的是《薄伽梵歌》的“我成为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在和爱因斯坦池畔相遇时,奥本海默说,“我想我们确实毁灭了世界”。


诺兰说,拍这部电影,只是想“提供一种历史在场”,并不提供结论和答案。
表面上他讲了一个故事,讲了一个人,讲了一场战争,讲了一个时代,但我们都清楚,他在讲全人类未卜的命运。


上荔枝云集
买江苏名品
荔枝云集
  让生活更美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