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冢假说:欧洲人用假说解释了自己的高贵起源


178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的皇家亚细亚协会上,英国驻印度的最高司法官威廉琼斯威廉·琼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古代印度梵文、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他认为这些语言有一个共同的语系来源,随后就将这一语系称之为“印度欧罗巴语系”(印欧语系)。
原始印欧语的起源目前尚存争议,主要存在两种假说,即“库尔干假说”(Kurgan hypothesis)和“安纳托利亚假说”(Anatolian hypothesis)。“安纳托利亚假说”认为印欧语系语言起源时间较早,是于公元前7500年到公元前6000年间在安纳托利亚地区发展开来。而“库尔干假说”则认为,印欧语系最初是在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间随着畜牧业而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也是目前最被广为接受的有关印欧人起源的学说。

印欧人的起源与扩张
“库尔干假说”通常又被称为“坟冢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古印欧人最早应生活在特里波利耶文化以东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的东欧大草原(又称南俄罗斯草原)上,主要以牧牛为生,并从事少量的耕作。东欧大草原气候适宜、水草丰富、地势平坦,是捕猎游牧的理想胜地。在这里发现的“坟冢文化”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欧人的考古文化,该文化因印欧人用石头或木头筑成的房屋状圆顶的坟冢而得名。
由于印欧人主要靠畜牧为生,所以他们和蒙古人一样逐草而居,“坟冢文化”呈现随季节和水草迁移的特点,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定居点。原始的游牧部落往往是半农半牧或半猎半牧的,畜牧往往依附在种植或狩猎的基础上,这是因为人类自身移动的距离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的迁移放牧。在车轮这项交通革命发生之时,印欧人实现了另一项交通革命——马匹的驯化。当时的东欧平原上活跃着奔跑迅速、性格温顺的欧洲野马,对世界上所有人工驯养马种的 DNA 检测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人工驯养马种都来源于哈萨克和东欧草原上的欧洲野马。而考古遗址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已发现最早驯化了马出现在乌克兰第聂伯河东岸,年代约公元前 4200年。在乌克兰德累夫卡遗址也发现了约公元前4000年马嚼子磨伤的马牙和鹿角做的马嚼子,这些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驯养马匹的证据,在以后的印欧人遗址中又发现了最早的家马骨骼。

欧洲马
马的驯养解决了空旷原野的交通运输问题,在一些干旱不适合种植的地区,畜牧业开始完全脱离农业和狩猎快速发展起来,从中国东北到中欧的辽阔草原地区兴起了游牧文化。马可以说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牲畜,古代游牧民族正是靠马匹征服人口超过自己千百倍的农耕民族。相比农业,完全靠游牧为主的生活需要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而且要随着水草迁移,所以游牧地区的人口密度非常低,每平方公里内往往只有1—5人,如此低的人口密度和四处迁移的生活方式自然难以形成发达的文明。由于游牧经济产品单一,所以他们经常靠着战马这项古代最重要的军事优势,侵掠物产丰富的农耕民族,这种局面直到火器革命粉碎骑兵阶层之后才发生改变。

印欧人的战车
除了驯化马匹,印欧人还将笨重的四轮车改装成轻便的能够灵活转向的两轮车,高大的马和轻便的两轮车组成的马拉战车,其威力远比其他地区的牛车和驴车更强悍迅捷,这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于印欧人所处的东欧大草原与欧洲最早的青铜文化发源地高加索山脉的迈科普文化相连,所以印欧人也成为最早一批掌握青铜武器的欧洲人。手持青铜武器,驾驭马拉战车的印欧人,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族迁徙。
从进入新石器时代起,欧洲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区域,一个是东欧的原始印欧语文化区,另一个是由非印欧语居民占据的古欧洲区。东部的印欧民族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经济生产力较为落后,但尚武好战;而西部的非印欧语居民则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经济生产力较为发达。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东部较为落后却好战的印欧游牧民,凭借着青铜武器和马拉战车的军事优势逐步征服了西部非印欧语居民。

印欧人坟冢文化遗址中的青铜器
在欧洲,印欧人向四方分化为好几支,一支向南穿越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巴尔干半岛,形成希腊和色雷斯人;一支向西南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形成拉丁人;一支向西进入法国、英伦三岛,形成以高卢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为代表的凯尔特人;一支向中北欧扩张,形成以德国人和北欧人为代表的日耳曼人;一支向北进入波罗的海,形成以立陶宛人、拉脱维亚人为代表的波罗的人;还有一支进入中东欧地区形成以罗斯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捷克人为代表的斯拉夫人。

这些入侵的印欧人取代了当地土著,成为欧洲的主人,使欧洲大规模“印欧语化”。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