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孩子沉迷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这些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缺乏一样东西。


▲点击上方“李壹尘”
关注我,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
这是我日更公众号第295/1000天
你好,我是李壹尘,一个下班写作、拼命向上生长的80后。
寒暑假期间,父母最愁的是什么?
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机。
这个问题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父母尽情放纵,有的父母严格管教,还有的父母通过给孩子报班等方式来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我选择的是后者。
大儿子今年要上六年级,这些年从来没给他报过任何辅导班,每年放假要么待在家里,我辅导作业;要么出去旅游,长长见识。
明年就要考初中了,这是人生的第一道分水岭,由不得我们不重视,于是就我们给他报了一个暑假班,平时让他爷爷奶奶接送。
第一次上辅导班,儿子一肚子的不情愿,各种条件DuangDuang的提,什么只上二十天啊,什么不能管他的作业,要好吃好喝等等。
每次他回到家就开始玩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大喊大叫,神经兮兮的,以前我总想制止这种行为,但是这么热的天气,不玩手机还能干嘛,总不能天天出去旅游吧。而且我每天读书写作,好像对他没带来任何有益的影响。
正好社群在共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里面讲的是一切行为问题,背后都是关系问题。
也就是说,孩子玩手机不是问题,问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有没有出问题。
依恋关系,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接纳。
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很多父母都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却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我们的陪伴和关爱。
人类最基本、最主要的需求,是亲密关系。我们追求的是联系,自己在世界中的关系状态,而不是关于世界的真实消息。
数字设备本身并没有错,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的渠道。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们。
孩子们在数字设备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这些设备,而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有的家长整天拿着手机玩个不停,哪怕是陪孩子玩的时候依然如此。你要知道,孩子对感情可是非常敏感的,你是真心陪伴,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孩子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一旦孩子认为自己被忽视了,不被看见,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也会有样学样跟着玩手机。
孩子们沉迷于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认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他们就会转向网络,寻求那种虚拟的满足感。这其实是一种依恋饥饿的表现。
世界公认的孤独症专家约翰·卡乔波在《孤独》一书中写道:网上交流最多的人,越容易感到孤独;而面对面交流最多的人,最不容易感到孤独。
布法罗大学和佐治亚大学共同发起的一项研究指出,一个人亲近他人的能力,和其数字设备的使用频率成反比。双方的情感联系越深,就越少使用数字设备聊天。
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充当孩子和社会之间的缓冲器。我们需要保护孩子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数字设备,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推向数字世界,任由他们自行探索。
要想让孩子远离数字设备的过度依赖, 我们要多花时间陪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通过共同活动,比如做手工活、读书、游玩等等,来增强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不会过度依赖数字设备来寻求满足感。
所以说,孩子沉迷手机,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根源是缺乏依恋。想要让孩子远离网络伤害,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看见孩子对依恋的基础需求,然后 满足他的这一需求。
共勉。
······END······
下面这个是我小号,欢迎点点关注,以免失联。
推荐阅读: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起床靠催,作业靠盯,顶撞大人,不爱学习,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认知觉醒》:一个人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为什么内心感受不到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越来越厌恶自己?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一个人如果总是亏待自己,就容易疼痛生病,影响生活质量,还要花很多能量去平复心情,而这些损耗没一样是免费的。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有时候别人让你善良大度一点,往往是因为你已经是被选中的那个牺牲品,这只是为了堵你的嘴,千万要清醒。
···········
作者简介:
我是李壹尘,曾经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多年,2021年开始觉醒读书,拖延两年之后,2023年10月开始日更公众号,现已更新280多天。希望自己能活成一道光,温暖和照亮这个世界,通过自律和行动,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欢迎加我微信,交个朋友👇👇👇

您的点赞和在看,会变成好运,回流给你!
感恩阅读,下篇再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