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景N0.17:邬达克建筑之旅 1


追寻城市记忆:历史建筑
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接手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个,单体建筑超过100幢。
在闹市,在角落,你都可能与他相逢,如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市三女中等。
人们津津乐道的“老上海”,“海派文化”,“海派精神”充分体现在这些颇具历史感的老建筑身上。

图源:网络

席莉带您走上海N0.16:
邬达克建筑之旅1:武康大楼
这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上世纪前半页在上海度过了人生中最辉煌的30年,留下超过50处建筑,如今31处成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邬达克的建筑作品中经常出现船的意象,暗示他漂泊的一生......

图源:网络

邬达克
拉斯洛·邬达克(Laszlo. Hudec,1893-1958),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
邬达克出生在奥匈帝国兹沃伦州(Zolyom)首府拜斯泰采巴尼亚(Besztecebanya)的一个建筑世家。
21岁毕业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今布达佩斯理工大学)建筑系。
1914年,邬达克作为炮兵军官加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
2年后,邬达克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却不幸被俄罗斯军队抓获,送到西伯利亚的战俘集中营。
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
为了谋生,他在美国建筑事务所克利洋行当助手。期间学会了汉语。

图源:网络
7年后,32岁的邬达克在上海拥有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1925年到1938年间他设计了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诸多老上海建筑。
在“英雄不问出处”的上海滩,才华横溢的邬达克逐渐成为最有名望最活跃的建筑师,几乎垄断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
“邬达克的建筑作品早期有西班牙和东欧的情节,后来受到美国Art Deco(装饰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显示了先锋性。”(同济,华霞红)
1933年,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是我国西式建筑转向现代主义的标志。
作品简洁新潮,使用大片玻璃窗及玻璃灯柱,室内顶棚及墙面线脚自然流畅,一反复古样式的繁琐。
一年后,国际饭店更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楼板,是美国摩天大楼的翻版。

图源:网络
国际饭店成为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也是邬达克最著名的设计作品。之后半个多世纪中,中国没有建设新的摩天大楼。
1947年,邬达克赴瑞士小住,后又去美国定居。在加利福尼亚,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幢没用一颗金属钉子的瑞士风格房子。
1958年,邬达克因心肌梗死去世。他的建筑作品有90%以上留在上海,单体建筑124幢。
在邬达克逝世50年后,匈牙利把2008年称为“邬达克年”。
从1月22日起在上海举办一系列纪念邬达克的活动,其中包括在国际饭店举办的邬达克建筑设计展。
上海的人文画家张安朴用建筑速写记录下邬达克留给上海的30幢经典老建筑。

张安朴画展作品《诺曼底公寓》,摄影:席莉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邬达克的建筑永远是上海的一抹亮色。”

武康大楼(I.S.S Normandy Apartments)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名东美特公寓,建于1924年,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

图源:网络
大楼位于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口五街交汇处,外形犹如一艘巨型航船。

摄影:席莉
建筑占地15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共8层,总高30多米。老上海称“九层楼”。

图源:网络
诺曼底公寓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是邬达克27岁时在克利洋行设计的,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摄影:席莉
这是一块不规则的三角地,最窄处呈30°夹角。
邬达克不仅把土地利用率发挥到极致,还通过独特的轮船式三角建筑演绎出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式样。

西立面,摄影:席莉
南侧沿街底层是商业。为了给行人一个安全舒适的公共走道,邬达克让建筑退进,用连续拱形门构成半开敞的走廊,形式上采用欧洲传统的骑楼样式。

南立面,摄影:席莉
大楼外立面呈现三段式:1-2层外立面采用水泥仿石墙,如裙房样式;3-7层用黄褐色砖块贴面;第8层再用水泥仿石质墙面。

外廊,摄影:席莉
在第3层和第8层,采用外围连续长阳台作为三阶段腰线,强化层次感。而8楼的连续阳台既像腰线,也像船舷,贴合建筑的巨轮造型。

摄影:席莉
整个建筑立面简洁,西侧最窄处采用半圆弧形造型。

西南立面,摄影:席莉
建筑1-2层为商业,3楼以上为住宅。为解决北侧房间采光问题,北立面向内留出两个大天井。

北立面,摄影:席莉
住宅户型分一室户、二室户、三室户和四室户四种,共计63个套房,佣人住房30间。卫生间设专用通风管道。

南立面,摄影:席莉
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拥有电梯和专用通风道的公寓之一。电梯口至今仍保留上世纪中期半圆形指针的楼层指示器。

北立面,摄影:席莉
当时居住在楼里的人以上层侨民为主,包括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外商高级职员。

摄影:席莉
楼顶是一个大天台,上面保留当年邬达克设计的取暖烟道。当楼里的西方大班们用壁炉取暖时,袅袅烟气从此飘向天空。

图源:网络
1930年,万国储蓄会在公寓东侧新建了一栋楼高五层的新大楼,又被命名为新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副楼),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图源:网络
太平洋战事爆发后,英、美、法侨民被日军掳走或赶走。至1945年,诺曼底公寓入住率为三分之一。

摄影:席莉
1946年,诺曼底公寓被政府出资收购。部分套间分给公务员。解放后1953年,政府安排文化演艺界名流入住,大楼更名为武康大楼。

摄影:席莉
艺术家赵丹、王人美、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曾居住于此。著名艺术家秦怡一直居住在武康大楼。

摄影:席莉
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2019年,武康大楼迎来大修。上海建筑装饰设计公司负责修缮方案。

改造前,图源:网络
总经理陈中伟形容这次修缮为“建筑考古”和“中药调理”。既要修复老化的砖墙门窗,又要维护其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情。

改造前,图源:网络
既要清理其年久失修的“肚肠”管道,又要实施新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改造后,在大楼内部安装了智能传感器。

摄影:席莉
修缮后的武康大楼一方面提升了百余住户的生活舒适感,另一方面调整了周边业态。神秘沧桑的气质未减,还拥有了“网红体质”。

摄影:席莉
之后一年多,楼外蜘蛛网般密布的电线全被收拾干净、埋入地下,大楼展现出疏朗的天际线。

改造后,图源:网络
人行步道向外拓展3米多,增加500多平米人行流动空间。在马路对面,为武康大楼“最佳打卡点”整理出必要的空间。

摄影:席莉
无论晴空或是迷雾,随手拍摄的武康大楼都气质超群、美若大片。

图源:网络
—end—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席莉带您走上海。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每周一景N0.16:上海的书店 5
每周一景N0.15:上海的书店 4
每周一景N0.14:上海的书店3
每周一景N0.13:上海的书店2
每周一景N0.12:上海的书店1
每周一景N0.11:张爱玲的上海地图4
每周一景N0.10:张爱玲的上海地图3
每周一景N0.9:张爱玲的上海地图2
每周一景N0.8:张爱玲的上海地图
每周一景N0.7:海韵·厦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