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80:蝇王 Lord of the Flies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戈尔丁《蝇王》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虚构的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了核战争。为疏散人群,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不幸飞机被击落。
孩子们随机舱掉落到一座没有人烟的珊瑚岛。岛上淡水充足,食物丰美,湛蓝的海水和绵长的沙滩,如同亚当和夏娃栖息的伊甸园。
孩子们在这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开始新生活。起初,还能够按照文明社会的理性和秩序来运转他们的“小社会”。
在自发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拉尔夫规定,谁持有“海螺”,谁就有发言权。
孩子们分小组去采集食物,用树枝建造房屋,还点燃一堆烟火向海上传递求救的信号。

图源:网络
但好景不长,有序很快转为无序。
搭建住棚和看守火堆被视为一种责任,孩子们觉得被限制了个人自由。跟随杰克去打猎则让他们感到刺激、无拘无束,还可以吃肉。
孩子们逐渐分为两帮,分别以拉尔夫和杰克为首。为了争夺对小社会的统治和支配权,建立发号施令的权威,两派开始明争暗斗。
权力争斗愈演愈烈,欲望和责任激烈冲突。很快,孩子们文明有序的小社会走向分裂。
失去了理性和秩序,没有了纲纪规则与互助合作,这群孩子堕落成一群嗜血的“野兽”。

图源:网络
在这场斗争和较量中,拉尔夫和猪崽一方不敌杰克和罗杰一方,被打得大败。
当杰克和他的猎手们认定拉尔夫是仅剩的叛逆者时,罗杰狰狞地削尖了木棒的两端,准备用对付野猪一样的手段来除掉拉尔夫。
可怜的拉尔夫被追捕得四处乱窜,无处藏身,幸得英国皇家海军舰艇经过荒岛相救,他才幸免于难。
“海岛已经全部烧毁,像块烂木头。拉尔夫的眼泪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来,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故事的结局是: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治理的民主派。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 ),英国小说家,“寓言编撰家”。
主要作品:《继承人》《自由坠落》《金字塔》《蝎神》《黑暗昭昭》《过界仪式》《纸人》 。
他的小说富含寓意,融入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主题一般与黑暗邪恶有关,也有表达昏暗的乐观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戈尔丁在一所学校教书。战争爆发后,他于1940年参加英国皇家海军。战后回到学校教书。
1954年,处女作《蝇王》在遭到出版社20次拒绝后终于面世,在英国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奠定了戈尔丁的世界声誉。
小说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之间的斗争。1983年,戈尔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图源:网络

创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900万人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4000万人死于非命。戈尔丁亲眼目睹法西斯暴徒杀害几百万犹太人,看到原子弹杀人的可怕一幕。
他思考人类战争悲剧的原因,认为现代人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本性中的兽性是根源,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正视自己的本性。
10年教书生涯使戈尔丁比较了解青少年的本性。如果没有教师教育和及时制止,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约束,许多孩子会打架斗殴,容易做出野蛮举动。
未成年的孩子身上流露出人性中的恶。为揭露这种人性本恶,戈尔丁开始创作小说《蝇王》。

图源:网络

作品赏析
小说主题是揭示人性恶,强调人的天性中潜藏着不可克服的恶意识,这种意识会不断膨胀,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小说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主要是人物象征:猪崽,拉尔夫,西蒙和杰克。前三个孩子象征文明,杰克代表野蛮。
他们的行为和命运表明人性中存在恶的一方面,而且其致命性的力量可能会摧毁人类的文明。
在承认人性恶的同时,呼唤人性中善的回归,即性恶与救赎。
人性的恶
“野蛮的核战争把孩子们带到了孤岛上,但这群孩子却重现了使他们落到这种处境的历史全过程,归根结底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戈尔丁,《蝇王》题序)

图源:网络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影射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理性和暴力,是一部微缩的西方历史寓言。
拉尔夫象征社会理性和民主精神,海螺是民主的旗帜。火是求救的唯一希望,拉尔夫力主保存火堆争取获救。
可是看守火堆的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追逐打猎的乐趣。在意识到怪兽的存在时,孩子们内心的惧怕与暴力倾向被杰克唤醒。
拉尔夫的理智受到愚昧无知的挑战。当最后杰克让孩子们去猎杀拉尔夫时,拉尔夫所代表的理智显得如此脆弱。
猪崽是科学精神的代言人。他时常给拉尔夫提建议。他坚信怪兽不存在。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获救,比如用眼镜点火求救。

图源:网络
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提醒拉尔夫用海螺号召孩子们。但他很多好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因体型臃肿,近视和哮喘,他受到孩子们的歧视。
猪崽第一次看到杰克时,内心就有些惧怕,这反映出野蛮可能会战胜科学。
他曾坚信民主的力量是强大的,最后却抱着海螺而死,海螺粉碎,暗喻野蛮最终战胜科学。
西蒙代表智慧,追求真相的预言家。小说开始,西蒙是个瘦削而有生气的孩子,表明他可能不受重视,比其他人弱。
西蒙通过直觉和沉思来洞悉世界而不是通过科学与理智。他自信而坚持,相信拉尔夫可以回去,一直心存希望。

图源:网络
他不注重集体的管理原则,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怪兽和恐惧上。“蝇王”的存在让孩子们感到恐惧。怪兽代表人心邪恶的一面。
西蒙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和人类的先知,是唯一一个认识到怪兽是飞行员尸体的人。当他准备将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却在路上被残忍杀害。
孩子们将西蒙当成怪兽,表明了孩子们自身就是怪兽,是野蛮残忍的化身。而代表理智与民主的拉尔夫竟也参与了暴行。
杰克是野蛮、专制、残忍的象征。他打破拉尔夫设立的规则,教唆孩子们去打猎,杀死猪崽和西蒙。他用无知和残忍摧毁孩子们获救的希望。
他反对民主、理性和事实真相。他用武力赢得权力。他抓住孩子们心中的恐惧感,因为恐惧感是他建立自己权力的基础。
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都变成了野蛮之人。西蒙、猪崽被杀,拉尔夫遭流放,杰克完全掌控了整个岛屿。

图源:网络
野蛮无知最终代替了民主、公平和理智。他们的行为和命运表明人性中具有致命性力量的恶可能会摧毁人类的文明。
螺号是民主的象征。猪崽被杀,螺号粉碎也就意味着民主的结束。
《蝇王》作为一部寓言,极有象征性意义。戈尔丁想告诉读者,虽然人性中有性恶的一面,然而最大的敌人却是人类自己。
人的兽性、非理性的冲动,即人性恶,冲破民主原则和科学理性,成为社会主导原则,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堕落。
小说虚构的荒岛上的这一群孩子可以被视为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他们演绎了自漫漶时代人类发展的简史。
把一个最初美丽如如伊甸园般的世界演变成充满血腥杀戮、野蛮的世界,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式表达。

图源:网络
20世纪科学理性的发展最后演化成两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战就是这一寓言的另一版本。
此外,孩子们身上表现出的自私、狭隘、放纵、逃避责任、迷恋暴力和对自身的无知,可与基督教对“原罪”的认识联系起来,小说就成为一则关于人性的“道德寓言”。
救赎
西蒙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射基督。人物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神圣的光晕。
西蒙以一个经常晕厥的合唱队员的身份出现,行动诡秘,独自一人在灌木丛里过夜。将荆棘中的蕾苞看作“蜡烛”,因为它们晚上开出洁白芬芳的花朵。
在下午的阳光下,在蜜蜂的嗡嗡声中,西蒙为小不点们找到了他们够不着的野果,“把簇叶高处最好的果实摘下来,向下丢到许许多多向前伸出的手里”。
在追随杰克去打猎、杀猪、烤猪肉、享受兽肉的孩子们中,惟独缺少西蒙的影子。西蒙的克制与拉尔夫和猪崽未能抵御诱惑而领受杰克嗟来之食形成鲜明对比。

图源:网络
这些暗示着西蒙身上具有脱离凡胎的神圣性,与耶稣在荒野中苦苦斋戒,拒绝魔鬼撒旦的诱惑具有同等精神意义。
西蒙告知孩子们,“野兽”这个使他们恐惧的东西只是人的本性。他像耶稣把自己交付给必然的命运一样,毫无惧色地动身去探索“山上野兽”的真面目。
在山上,西蒙与削尖的棍子上挑着的猪头和那个沾满苍蝇的“蝇王”进行了对话。
“蝇王”训斥西蒙别梦想去捕捉和杀死孩子们因恐惧而想象出来的“野兽”,因为真正的野兽即人,野兽在人心中。
可见,西蒙是孩子们中最先知道人性恶这一事实的人,他是一个像耶稣一样先知的人物。

图源:网络
最后西蒙被正在狂欢祭神的孩子们错当成“野兽”活活打死,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仪式。他是为了传播大众没有认识到的真理而牺牲自己的殉难者。
在让人看清人性恶的同时,戈尔丁也为人类未来发展预示了光明和希望。让人类驱除自身罪恶,走向通往至善、寻求精神拯救的道路。
西蒙的死为小说浓重的人性恶背景添上了一道微弱的亮色。这是小说救赎的主题。
堕落成“野兽”的杰克是“尚未完全进化的人”,拉尔夫是具有种种人性弱点的现代人,西蒙则代表了人类道德的可能的未来状况。
“人类需要更多的人性,更多的爱。”(戈尔丁,诺贝尔奖答谢词)
从《蝇王》人性恶的主题深处隐含的赎救主题上看,戈尔丁是一个“对人类面带微笑”的人。

图源:网络
—end—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每周一景N0.17:邬达克建筑之旅 1
读书笔记079: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 Diarios de motocicleta
读书笔记078:长夜难明 The Long Night
读书笔记077:日食之后 After The Eclipse
读书笔记076:寻找时间的人 The New Policeman
读书笔记075:火光之色 Couleurs de l'incendie
读书笔记074:洛丽塔 Lolita
每周一景N0.16:上海的书店 5
读书笔记073:直到那一天  Un avion Sans elle
百期回首·随笔1 Thoughts on the 100th Day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