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3:达·芬奇-天使报喜(Annunciation)


你只要尝试过飞,日后走路时也会仰望天空,因为那是你曾经到过,并渴望回去的地方。
                                                             ——达·芬奇

图源:网络

天使报喜(Annunciation)
《天使报喜》(Annunciation)又名《圣母领报》《受胎告知》,是一幅木板蛋彩画,达·芬奇创作于1472年至1475年,在韦罗基奥画坊工作期间。
这幅画是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达·芬奇独立完成的最早作品。二战期间,出于安全考虑,画作曾辗转于巴黎和米兰,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
画面内容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一章第一节玛利亚受圣灵感动的故事。
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前往加利利的一座名叫拿撒勒的小城,找到一位名叫马利亚的童女。
马利亚已经许婚木匠约瑟,但还没有同房。天使对马利亚说:承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马利亚听后很惊慌,反复思量这样“问安”是什么意思。
天使对她说:马利亚,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

弗拉·安吉利科《天使报喜》1439-1445,图源:网络
于是马利亚以处女之身怀孕生下耶稣。
这一题材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受欢迎,有很多画家画过。比较有名的是弗拉·安吉利科的《天使报喜 》(1439-1445),画面甜蜜、温馨。
圣母玛利亚坐在门外的圆凳上,双臂环抱放在胸前。一个天使半跪在她面前,告诉圣母玛利亚,她即将生下上帝之子。
达·芬奇同样选取加百利与圣母对话的情节,但将场景置于一座华丽的乡间别墅的花园中,围墙外面是远处的风景。
为了让视野更开阔,更好展现贵族美丽的庭院,他采用横幅构图和对称形式。画面内容丰富,有层次感。
相较于以往作品,达·芬奇的画作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画面人物是跪在草坪上传达神旨的天使加百利和正在庭院中休闲读书的马利亚。
马利亚的神态虽然平静,但左手往后一缩的动作显露出她内心的惊讶。她似乎不敢相信,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天使的话。
庭院的表现采用焦点透视法,宅院内华贵的建筑以及马利亚跟前的雕花桌子都经过仔细的透视推敲。

达·芬奇《天使报喜》1472-1475,图源:网络
对衣服褶皱的表现,达·芬奇之前是专门练过的。“衣褶写生”是韦罗基奥作坊的一项练习。
要让画面上的布料褶皱呈现出天鹅绒般的效果并非易事,这需要娴熟地描摹光线和阴影的细微变化,以及局部的光泽。

亮   点
天使加百利
达·芬奇将自然与幻想结合在一起,努力呈现吉百利雌雄莫辩的美。如鸟一般的翅膀从他的肩膀长出,人物充满动感。
他身体前倾,就好像刚刚落地一样,袖子上缠绕的丝带向后飘动(与草稿不太一致)。降临带来的风吹动了身下的花草。
阴影
夕阳从画面左边照过来,给花园的矮墙和诵经台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芒。

图源:网络
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影子就染上了天空的蓝色调。
白色诵经台的前面泛着轻微的蓝色,因为它不是被落日的余晖照亮,而是被天空折射的光所笼罩。
“阴影是各式各样的。如果受光面被蓝天的反光照射,它会被微染上天空的色调。这一点在白色物体尤为明显。
如果受光面被阳光照射,也会笼罩阳光的色彩。特别是在傍晚,当太阳落入云层之间,变得通红的时候。”(达·芬奇)
此时达·芬奇的油画技巧日臻成熟。他把颜料高度稀释,用薄薄的半透明颜料一层层地描画,阴影随着精细的笔触和手指涂抹发生微妙变化。
最明显的是马利亚的脸部。她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脸上散发出一种加百利身上没有的暖光。
虽然面无表情,但是这种光辉还是让她从画面中脱颖而出。

瑕    疵

图源:网络
对画面看久了,会发现一些不太能理解的地方,可能是瑕疵,也可能是画家有意为之。
透视
花园围墙显得很笨重,且视点高于画面中其他部分,干扰了天使伸出的手指和马利亚抬起的手之间的视觉关系。
围墙开口处显得突兀,视角也有问题。
围墙外面的柏树平淡无奇,一模一样且大小一致。按照透视理论,靠近房子的那棵离我们更近,应该显得大一些。
马利亚正在看诵经台上的书,她的手碰到了书本。理论上诵经台应该与马利亚在差不多的位置,但是看底座的位置,诵经台明显近了很多。
这些透视上的瑕疵显示出,尽管画家对整个构图显得雄心勃勃,但在透视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
马利亚
马利亚的脸上全无表情,她腿上的衣物显得生硬,好像是照搬了衣褶写生。被衣服盖住的椅子腿让马利亚看起来有三条腿。

图源:网络
其他
天使手中的百合花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而画面中其他物品显得平淡无奇,形成鲜明反差。
天使翅膀上浅棕色的尾部让人失望。这些都不像是达·芬奇的手笔。

争    议
有人说这是达·芬奇独立完成的早期画作,也有人说这是韦罗基奥和作坊中其他人蹩脚的合作。
但不可否认,画作中有达·芬奇标志性的手法。即使不是他独立完成的,也应该是主要创作者。
他曾为加百利的袖子画过草稿,但最后的画作与草稿不太一致(袖子上的丝带向后飘动与草稿不一致)。
在非常近距离观察之下,马利亚右手和诵经台底部的叶子图案中能看到晕涂法的痕迹。

图源:网络
另外,那时候达·芬奇正在试验“错觉表现法”的绘画技巧。
从正常视角看,画中物象显得畸形。但如果往右走几步,或把视点放低看,效果会好很多。
达·芬奇希望从右侧进入教堂的人看到最好的效果。他的透视技巧初露锋芒,但仍需改进。
这幅画显示出20多岁的达·芬奇正在不断尝试各种绘画技巧,如光线、透视、叙事方式等,尽管试验中有一些不足甚至错误,仍遮不住他的才华。
达·芬奇的多种创新手法最终成为绘画的若干“规则”。例如:他最早使用三角形或金字塔造型来搭建人物架构。
后来这种架构得到普遍认可,其中拉斐尔绘制的众多《圣母与圣子》,都是样表现的。
达·芬奇对于地平线上景物的处理方式,也被众多名家效仿。

图源:网络
—— to be continued ——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读文学,看经典,追寻城市记忆,每日分享。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名画欣赏·2:达·芬奇-基督受洗 The Baptism of Christ
名画欣赏·1:达·芬奇-亚诺河谷风景
往期回顾18:占有 Possession
读书笔记166:古董局中局 Mystery of Antiques
观影日志33:迫在眉梢 John Q
读书笔记165:长安十二时辰 The Longest Day in Chang An
往期回顾17: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We Are Not Ourselves
每周一景N0.41:杭州印象(二) Hangzhou Impress
读书笔记162:爱因斯坦的预言 The Einstein Prophecy
观影日志29:第六感 The Sixth Sense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