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期回首·随笔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pidemic


在过去100天里,最让人耿耿于怀的是上海的疫情,但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为城市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疫情看规划
疫情传播与人的行为密不可分,而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行为特征的一门科学。
疫情传播与城市规划
这波疫情从徐汇区开始,就近传到闵行区不奇怪,但是很快传到宝山区,就可怕了,因为从徐汇到宝山几乎斜跨整个上海市,坐地铁的话,沿途经过多少个人流密集的站点,多少个商业中心、市民广场,这是疫情传播不可控的开始。
这一危险是便捷的交通带来的,反过来说,交通规划是成功的。
徐汇、闵行两区“亡羊补牢”、严格管控的同时,浦东很快成为重灾区,并且在整个疫情期间,始终是最“难搞”的地方。
这跟人口特征、出行特征、产业特征、建筑特征、交通特征等等都有关系,归根结底是城市规划对这一地区“高度集聚”的定位。

图源:网络
这里第三产业、“总部经济”高度集聚,交通高度集聚,人才高度集聚,而这些“人”来自全市各个区,甚至全国、全世界,轨迹复杂。
规划上无法做到职住平衡,因此这些人是高度流动的,并且交通组织方式高度室内化,这些都加剧了疫情传播的速度和管控的难度。
3月28日“划江而治”,是不得已,也是明智之举。
在封控期间,居住在浦东的大量“高素质人才”思想意识最“涣散”,对防疫政策的执行力度最弱。某些人魔幻的意识和魔幻的做法导致居住区内的疫情仍不可控。
规划与人口
上海的外来人口有好几种,除了高收入人群中有部分外来人口之外,大部分外来人口处于中低收入阶层。
他们之中,有的有暂住地,有的居无定所;有的纳入城市人口管理,有的始终处于流动之中;有的短暂居留,有的长期流浪。
对外来人口,尤其是无固定居所的外来人口加强管理,是必须的。城市不可能无限制接纳外来人口,尤其是过剩的劳动力。
封控时期的上海,一方面有不少人流落街头,给防疫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居住小区内不同程度存在群租现象,出现阳性病人的几率极大,物资供应时“僧多粥少”,给基层管理带来矛盾和困难。

图源:网络
从规划角度说,在城市化进程早期,我们鼓励农村人口、不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的城市地区流动,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并带来劳动力。
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70%,城市容不下更多人,此时应该促进乡村振兴,让一部分外来人口回流,尤其要让那些在城市锻炼过学习过的人,在乡村地区实现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在向“人才”打开大门,努力吸引“高素质人才”。
这里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人才”来了,要解决居住、配套、出行、医保、社保、教育、养老等一系列问题,“人才”不是一个人来,往往带来一个家庭。
二是如何给“人才”下定义?上海疫情反映出一个突出的问题,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其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单纯以学历、阅历、工作能力来衡量一个人,已经不合时宜了。
做规划时,首先要研究人口,不仅要研究现状的人口结构、分布,还要研究规划调整后带来人口等一系列变化。
规划与产业
进入静态管理第一周,老百姓为买菜冲上热搜。城市无论如何发展,一产是不能丢的。这是疫情带给我们的教训。

图源:网络
至于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一产究竟占多大比重,如何调整结构和布局,需要深入研究。
近几年区域一体化发展实践中,上海正把城市的功能在更大范围内重新布局,把周边城市的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整合,制造发展合力。
经过疫情考验之后,肯定会有一些策略上的调整。而对于苏州、南通等周边城市来说,如何协调与上海的关系,在区域化这盘大棋中如何给自己正确定位,是管理者要认真考虑的。
在疫情的中后期,各小区纷纷组织团购,保供物资也日渐丰富。一方面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另一方面,上海本地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产业规划上的成功。
居住与配套
最先解封的小区有几个共同点:小区规模不大,居住条件不错,居民素质较高,居委会管理强有力,防疫政策执行力强。
5月底,封控接近尾声的时候,虹口区瑞虹新城一带突然全域静默。
虹口区是上海市中心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但是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市级商业中心、副中心都很近。
虹镇老街曾经是虹口区有名的老破小,着力改造后建成瑞虹一期、二期、邻里中心及太阳宫、月亮宫等商业地块,对附近居民极具吸引力。

图源:网络
如果没有疫情,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旧城改造案例。在上海市中心,很多旧区改造都采用邻里中心的模式,规模越做越大。
相较于以往沿街设置的小店面小商铺来说,很多规划师认为,邻里中心的模式更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能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然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这些地方都成了工作重点。所以,城市规划不能唯经济论,也不能走向单一模式。
一般来说,城市的功能布局越多样化,抗风险能力越强。
全市解禁第一天,徐汇区红玫瑰理发店因聚集产生疫情。一天后,杨浦区高度紧张,因为一名女顾客理完发去了五角场。
由于封控时间太长,很多小区都安排为男同胞理了发。解禁后女同胞聚集理发店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女同胞一个月或两个月去一趟理发店,但在上海,相当多的女性是三天就要去一趟理发店的。理发店的功能也在不断延展。
如果在宽敞通风的环境中,大家戴好口罩剪个头发,器具常规消毒,感染的几率是不大的。
因此很有必要对理发店的业态加强管理,在15分钟生活圈内,理发店的数量可以多,但规模不宜大,服务内容不可拓展太多。

图源:网络
徐汇跟杨浦是距离比较远的两个区。人们迫不及待地去五角场,可能是因为它吸引力大。
作为重要的城市副中心之一,五角场商圈从规划设计到业态布局、交通组织都十分成功。
家住浦西的市民,不管哪个区,只要有个半天一天时间,去趟五角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因此,成功的规划有时会带来更大的管理风险。城市规划的外部效应是综合的,复杂的。评估规划的成败,不能是单一的指标体系。
规划的脉络与防控的重点
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科学有效的预警预判是很重要的。而城市那么大,如果抓不住重点,也是很累的。
理清城市规划的脉络和体系,有助于找到管理的重点,及时做好防范和管控。
在城市全面恢复常态化管理之后,疫情防控的重点从居住小区转移到公共场所,居民从两点一线,慢慢地活动范围会越来越大,聚集的场所越来越多,但基本都是有规律的。
了解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邻里中心、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结构,了解大型楼宇、各类园区、会展中心、旅游景点、工厂、学校、医院等布局,了解道路等级划分、交通枢纽位置、交通组织方式,都有助于把握防控重点,做好紧急状态下的有序管理。

图源:网络
在很多人的心里,城市就是一张图。这张图的脉络越清晰,层次越分明,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结   论
城市规划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规划的评估应该是多维度,多视角的。城市规划不能不考虑经济,也不能唯经济论。
归根结底,规划只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物质载体。合理的布局规划与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规划也可能会增加管理的难度。
城市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不考虑它的外部效应。从城市内部来说,打造一个规划“亮点”,必须同时完善一整个片区。
从大处说,是时候考虑区域一体化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不仅仅为了乡村,也为了城市更好发展。
做规划要研究人口和人的行为特征,规划的基础应更广泛真实,规划的脉络体系应尽量清晰。
上海经历的这次疫情,给城市规划带来很多研究的新课题,这些经验和教训,同样值得其他城市认真研究和反思。

图源:网络
—— End ——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读文学,看经典,追寻城市记忆,每日分享。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名画欣赏·5:达·芬奇-吉内薇拉·德·本奇
读书笔记170:爷爷一定要离婚 Barracuda for ever
观影日志37: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往期回顾19:一个人的朝圣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读书笔记169:闪灵 The Shining
每周一景N0.44:杭州印象(五) Hangzhou Impress
名画欣赏·4:达·芬奇-圣母像
观影日志36:美国X档案 American History X
读书笔记168: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 Another Country
观影日志35:兔子暴力 The Old Town Girls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