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6:达·芬奇-博士来拜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达·芬奇

图源:网络

主显节
主显节也称“显现节”,源于希腊词epiphaneia,意思是“显现”或“为人所知”,耶稣曾三次向世人显示其神性。
《新约圣经》记载,第一次为诞生时,大星引领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显示出他是基督;
第二次为开始传道受洗时,“圣灵”如鸽子降在他头上,显示出他是上帝的儿子;
第三次在参加迦拿城的婚筵时,将水变为酒,显示出他的荣耀。
教会规定每年1月6日为主显节。天主教注重第一次显现,故又称“三王来朝节”。
东正教教会和其他东方教会注重第二次显现,这个节日特别地与耶稣的受洗关联在一起,又称“主领洗节”。
因历法不同,他们的1月6日相当于公历1月18日或19日。

图源:网络
在古代的佛罗伦萨,每年1月主显节会有庆典和游行,1468年达到顶峰。
那一年,达·芬奇15岁,还是一名学徒,在为美第奇家族的华丽盛典忙碌。
整座城市变成一个舞台,游行队伍中有将近700名骑手,年轻人都戴面具,上面雕刻他们父亲的脸。

博士来拜
很多画家都画过三博士来拜的场景。波提切利至少画过7个不同的版本。最著名的一幅完成于1475年。
这是为一座教堂所作,画面庄严。高贵的国王和彬彬有礼的王子,举止中透着崇敬。达·芬奇之前,大多数画作都是这样的风格。
1481年3月,29岁、已经独自开业的达·芬奇在父亲帮助下,获得圣多纳托修道院的委托,创作《博士来拜》。
他创作的主题是:三位智士或国王跟随星星的指引来到伯利恒,向刚刚出生的耶稣献礼,礼品包括黄金、乳香和没药。

博士来拜,波提切利,图源:网络
美第奇家族(Medici)曾是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他们统治佛罗伦萨长达3个世纪(15-18世纪中期)。
可以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文艺复兴,但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文艺复兴也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波提切利等画家为了献殷勤,往往会把美第奇家族的人物画到画作中,唯有达·芬奇不肯这么做。
用今天的话说,虽然达·芬奇实力非凡,但在那个时代,他混得并不好。
5年中,达·芬奇只接到三份委托,还是父亲用自己的关系帮他拉来的。1482年,他离开佛罗伦萨,去米兰发展。

未竟之作
在那个时代,创作一幅大型画作要花费好几年时间。为了防止达·芬奇半途而废,父亲和修道院煞费苦心地拟了一份合同。
合同规定,达·芬奇要先自己承担颜料、金料和其他相关费用;画作必须在30个月中完成并交付,否则已经完成的部分被没收,且得不到补偿。

博士来拜,波提切利,图源:网络
付款协议也很奇特,那时流行物物交易。达·芬奇可以得到佛罗伦萨附近、属于修道院的一些房产;
他可以把房产以三百弗罗林的价格再卖给修道院;但是他必须支付150弗罗林给一名年轻女子,作为嫁妆。
开始创作后,达·芬奇一开始就付不起颜料的价钱,也付不起女子的嫁妆,只得向修道院贷款。
7个月后,修道院停止支付酬劳,达·芬奇也停止工作。期间,达·芬奇为修道院装饰钟面,报酬是一堆柴火和圆木。
停止工作后,修道院的账上写着,他还欠了一桶红葡萄酒。
作为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达·芬奇发现,自己为了柴火替人装饰钟面,为了颜料向人借贷,连葡萄酒都要赊账。
在那个时代,画画只是一项工作,但达·芬奇将它视为艺术,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艺术家的觉醒。
即便是没有完成的画作,也让达·芬奇声名远播,并且影响了之后的艺术创作。


博士来拜,达·芬奇,图源:网络
创作过程
早在1478年,达·芬奇在为领主宫的小教堂绘制一幅祭坛装饰画时,他就开始构思一个场景:牧羊人向在伯利恒的婴儿耶稣表达敬意。
这幅画作没有完成,但是草图成了《博士来拜》的灵感来源。肯尼斯·克拉克称之为“15世纪最具革命性和最反传统的画作”。
达·芬奇虽对波提切利的作品颇为鄙夷,但还是认真研究了他的几幅《博士来拜》,并吸收了他的一些想法。
相比之下,达·芬奇的画作更加充满力量、情绪、躁动和混乱。画面的核心是婴儿耶稣,至少60个人物和动物,统统围绕他转。
这些构思一方面出自达·芬奇对螺旋造型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是那些游行庆典的场面对他的影响。
达·芬奇着力表现三博士和周围人的惊讶与敬畏之情。因为他们发现,耶稣就是圣子,是上帝的化身。
他为此准备了多张草图,先是铁笔画,然后用羽毛笔和墨水进行完善。
他为任务设置不同的手势、身体扭转的方式和表情,情绪在画面中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图源:网络
草图中的人物是不着装的。阿尔贝蒂建议,勾画人体时由内而外,先画骨骼,然后是皮肤,最后是眼部。
我们现在能看到其中最著名的一幅草图,表现的是透视线,随场景后退到灭点,达·芬奇用尺子画出不断压缩的水平线,精确程度不可思议。
在精细的网格上,是急促的、幽灵般的笔触,描绘匆匆忙忙、身体扭曲的人物以及姿态狂乱的马匹。
还有一匹侧卧在地的骆驼,正在转头看着眼前的场景。
精确的网格线和狂乱的动作及情绪,展现了达·芬奇如何在科学框架上建构艺术。
助手根据这幅草图组装了一个8平方英尺的大画板。传统的做法是将草图通过刺孔拓印到画板上,但达·芬奇没有这样做。
他在画板上边画边修改,直接创作了新草图,成为画作的底稿。
今天人们在看达·芬奇的很多画作时,通过X射线分析,都能发现他原本的草稿是不一样的。
2002年,艺术品鉴定专家毛里齐奥·塞拉奇尼用高分辨率扫描仪、超声波、紫外线和红外线成像技术,对《博士来拜》进行技术分析,再现了这幅杰出的底稿以及整幅画的创作步骤。

达·芬奇草图,图源:网络
达·芬奇在画板中央钉了一颗钉子,是树干的位置;在钉子上系一根绳子,画出透视线;然后画背景中的建筑。
一部楼梯通向一座被毁的古罗马宫殿。损毁的宫殿代表传统“异教”的崩塌。
科学的分析发现,底稿中曾绘有建筑工人在修复废墟。这是一种隐喻,象征基督教将重建大卫倒塌的帐幕,古典文化将获重生。
背景创作完之后开始画人物。他用尖头的黑色粉笔轻轻描画,并随时修改,直到能传达出令他满意的情绪。
达·芬奇在笔记中分享创作的原则:以轻描淡写的底稿为基础,不断修正,直至能捕捉人物的精神状态。
“不要给人物画出僵硬的肢体轮廓,否则你的命运就会跟很多想要每一笔都准确无误的画家一样。他们的肢体动作无法反映出他们的心理活动。一位好的画家应该不拘泥于肢体的具体位置,而首先关注什么样的动作能与人物在情绪中的精神状态协调一致。”(达·芬奇)
完成底稿后开始用墨水勾勒轮廓,在阴影部分涂上淡蓝色。这是他对阴影的特别处理。
通过研究,他认为充满灰尘和雾气的大气层会让阴影略带蓝色。

博士来拜,达·芬奇,图源:网络
再涂一层薄薄的白色底漆,让底稿依稀可见。然后开始缓慢的绘画过程。
圣母玛利亚和婴儿耶稣处于画面中心,从耶稣伸出的手开始,画面叙事按顺时针方向螺旋展开。
当眼睛在这个纷乱的漩涡中移动时,这幅画不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戏剧故事。
绘制这60多个人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每个人的姿态、表情各不相同。
“无论是四肢,手或手指,同一个人物身上不要重复相同的动作,在一幅画中也不要重复同样的姿态。”(达·芬奇)
达·芬奇不只刻画出每个人物第一次看到圣子时的反应,还将主显日的场景变成一个漩涡,每一个人物都被其他人的情绪所席卷,最终连赏画者也被卷入其中。

辍 笔
画完人物,又画了天空。然后是人物的重点部分,建筑的局部。再然后,他辍笔了。

图源:网络
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瓦萨里认为,达·芬奇辍笔的原因主要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法精确呈现脑海中的那些想象。
传记作家洛伦佐认为,达·芬奇从未完成他开始的任何工作,因为他的艺术理想是如此崇高,甚至能从别人眼中的奇迹里看到瑕疵。
这幅画,不仅人物众多,而且光线复杂,而达·芬奇对光学的执着使得要完美表现这一切变得更加困难。
这是一项令人气馁的任务。
第三个原因是,达·芬奇更喜欢构思,而不喜欢执行。
父亲和其他人在起草合同的时候就知道,比起专注于当下,29岁的达·芬奇更容易被未来吸引。他是天才,并不受勤勉刻苦的约束。
在画面的最右边,那个用手指着耶稣、脸却转向别处的小男孩,是达·芬奇的自画像。阿尔贝蒂称之为“目击者”。
他既在画内,又在画外,他不属于情节构成,但连接了画框内外的世界。
他是一个观察者和目击者,深陷其中却又处于边缘,就像达·芬奇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图源:网络

番  外
达·芬奇将没有完成的画作留给古内薇拉的哥哥乔瓦尼·德·本奇,然后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
圣多纳托修道院委托波提切利的门徒菲利皮诺画了一幅替代品。利皮的《博士来拜》中也出现了很多美第奇家族熟悉的面孔。
在画面最右侧,利皮也画了目击者的肖像,连姿势都跟达·芬奇的一样,不同的是,这不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年轻人,而是一个安静的长者。
很显然,利皮的画作中,人物没什么活力和激情,动作也无法体现达·芬奇想要表达的内在精神。
—— to be continued ——

博士来拜,利皮,图源:网络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读文学,看经典,追寻城市记忆,每日分享。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观影日志39:弱点 The Blind Side
读书笔记171:恋恋笔记本 The Notebook
观影日志38:洛城机密 L.A. Confidential
每月人物10:肯·福莱特 Ken Follett
每周一景N0.45:杭州印象(六) Hangzhou Impress
百期回首·随笔3: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pidemic
名画欣赏·5:达·芬奇-吉内薇拉·德·本奇
读书笔记170:爷爷一定要离婚 Barracuda for ever
观影日志37: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往期回顾19:一个人的朝圣 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