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97:喧哗与骚动 The Sound and the Fury


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比死去的人强。但是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不比另一个活着的人强多少。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
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1912年病逝。他在世时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
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儿子昆丁。
康普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却完全没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

图源:网络
女儿凯蒂冲破了“南方女”的规约,但过了头,成为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
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戳破真相,抛弃了她。
凯蒂只得把私生女昆丁(也叫昆丁)寄养在娘家,只身一人到大城市去闯荡。
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昆丁。
这个“簪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但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
他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的生死联系在一起。在妹妹结婚两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n 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
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
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生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
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成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史。
其中最著名的是《喧哗与骚动》,描写杰弗生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
《我弥留之际》(1930)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生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
《押沙龙,押沙龙!》写一个身负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走向毁灭的故事。

图源:网络
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背景
南北战争以南方失败告终,战后南方的传统价值观崩溃,但传统的惯性还继续影响南方社会。
小说作者福克纳从小受到南方传统的熏陶,对家族的自豪和故土的热爱早已在他心灵深处播下种子。
然而南方的迅速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战后美国社会“迷惘”思潮的蔓延,促使他对传统进行反思。
他逐渐认清南方奴隶制的罪恶,种植园主腐败、残酷、非人性的一面。
这对于深深眷恋着家园的福克纳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他没有回避这种痛苦,甘愿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
同时,北方工业文明也无法让他找到精神寄托。他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给南方人民带来的痛苦。
在新南方,淳朴的人际关系被金钱取代,平静和睦的田园生活被混乱喧闹的都市生活破坏。
人丧失了个性,成为被人操纵或操纵别人的机器。一边不由自主地求助于旧的生活方式,一边又记起历史的负罪感,诚惶诚恐。

图源:网络
福克纳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理来描绘南方社会,构想自己的艺术世界。
1928年,福克纳花了8个月时间写成《喧哗与骚动》,但原来的出版商不愿接受他的新作。
1929年10月,乔纳森·凯普与哈里森·史密斯出版了这本书,发行量仅1789册。
1933年,福克纳关于《喧哗与骚动》在文章中写道:“在这以前我写了三部小说,轻松与愉悦的程度越来越少。” 

作品主题
首先是“家族没落”。这是世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
福克纳自己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个关于“失落的天真”的故事,“两个堕落的女人(凯蒂和她的女儿)的一出悲剧”。
所谓“失落的天真”,福克纳是从传统道德和伦理的角度来看。但“失落的天真”并不是《喧哗与骚动》的全部主题。
美国学者俄康纳认为,这部小说是“一个家族温暖消逝,自尊和体谅荡然无存的描绘”。

图源:网络
其次,《喧哗与骚动》是一个20世纪南方的故事,一个关于“现代”的故事。
把凯蒂当作主角,是关于“失落的天真”的故事;如果以昆丁(凯蒂的哥哥、哈佛大学的学生,是个自杀身亡的人物)为主角,则是一个关于“现代”的小说。
昆丁的内心表达了某种现代意识。美国一评论家称福克纳是“迷路的现代人的神话”的发明者。
20世纪现代小说关于“现代”的构成,有卡夫卡的现代、普鲁斯特的现代、乔伊斯的现代和福克纳的现代。
这些大师都表现了现代人的希望、恐惧、忧患和矛盾。福克纳总是给人一种阴郁甚至痛苦的感受。
加缪在1955年称赞福克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是我们时代唯一真正的悲剧作家。”
”盲人在他的命运与他的责任之间跌跌撞撞地朝前走,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悲剧主题”。(加缪)
最后,是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有着高度的认识和概括能力。他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趋于死亡,真实展现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
旧南方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

图源:网络
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则的破产。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杰生的眼里只有钱,他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新的价值标准则是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
《喧哗与骚动》不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种植园经济制度)解体的图景,也包含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写作手法
多角度叙述
福克纳让班吉、昆丁与杰生三兄弟以各自的有限视角讲一遍故事,随后又让迪尔西以“全能视角”讲他们不知道的事。
小说出版15年后,福克纳为马尔科姆·考利编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写了一个附录,把康普生家的故事又作了一些补充。
因此,福克纳常常对人说,他把这个故事写了5遍。
这5个部分像5片颜色、大小不同的玻璃,杂沓地放在一起,构成一幅绚烂的图案。
“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
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康拉德·艾肯)

图源:网络
意识流
小说前三章用一个又一个意识来叙述故事并刻画人物。思绪从一个跳到另一个,但每一段里都包含着一些线索。
思绪的变换也是因一些事物引起的,例如看到一样东西,听到一句话,闻到一种香味等等。
他首先展示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无规律和逻辑的活动,然后逐步引导读者穿过层层迷雾,走到明朗、清晰的客观世界。
小说第四部分没有用意识流手法,回到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法。
前面的抽搐、痉挛、悸动、愤怒与仇恨,在这里通过迪尔西的描写,变得宁静、平和。
黑人女佣迪尔西是家中唯一健康的力量。小说还写到了复活节,体现基督教本意的人性的复活。
神话模式
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
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神话模式,艾略特的《荒原》套用了亚瑟王传说中寻找圣杯的模式。
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分别为1928年4月6日至8日,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
第二章1910年6月2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8天。因此,康普生家历史中的这4天都与基督受难的4个主要日子有关联。
同时,每一章的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圣经》中所记基督的遭遇大致平行。

图源:网络
福克纳以基督的庄严与神圣反衬康普生家子孙的人性猥琐。
他们自私、得不到、受挫、失败、互相仇视,反映“现代人”违反基督死前对门徒所作的“要你们彼此相爱”的教导。
神话模式除了增添反讽色彩外,也使故事从描写南方一个家庭的日常琐事演变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问题的寓言。
—— End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读书笔记096:刺猬的优雅 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读书笔记095:最蓝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读书笔记094:消失的13级台阶 消えた13段の階段
每周一景N0.21:邬达克建筑之旅 5
读书笔记093:不存在的骑士 Il cavaliere inesistente
读书笔记092:树上的男爵 Il barone rampante
读书笔记091:分成两半的子爵 Il visconte dimezzato
往期回顾6:上海孤儿 When We Were Orphans
读书笔记090:看不见的女孩 La Chica Invisible
读书笔记089: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