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05:斯坦布尔列车 Stamboul Train


对她来说,世上有两种人,思考的人和感受的人。

图源:网络

内容简介
斯坦布尔列车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火车,从伦敦出发,经海峡摆渡之后,在法国上岸,一路向东。
奥斯坦德——科隆——维也纳——贝尔格莱德——苏博蒂察——伊斯坦布尔,贯穿欧洲的五脏六腑,最终抵达异教徒的东方世界。
“阿婆”的名著《东方快车谋杀案》讲的就是这列洲际快车。因此,斯坦布尔列车又称“东方快车”。
小说围绕逃亡与追捕、梦想与现实展开,浓缩上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的社会问题与精神风景。
主角是7个人:犹太商人迈亚特、政治流亡者津纳、歌舞演员科洛尔、小报记者兼女同性恋梅布尔、她的女伴珍妮特、畅销书作家萨沃里、惯偷格伦利希。
纯洁善良的年轻姑娘科洛尔·马斯克是一位贫穷的歌舞演员。她穿着廉价雨衣,身形消瘦。
她小心翼翼地向有教养的女性看齐,但也会在忍无可忍时叉腰与人大声争辩。她的骂街姿态源自母亲。
在得到犹太商人迈亚特的慷慨施舍后,科洛尔感激涕零,毫无保留地用身体作为回报。最后被爱情和社会无情抛弃。
这段旅程仿佛写尽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艰辛的一生。

图源:网络
年长的医生津纳满腹经纶,是一位流亡的共产主义者。他有坚定的信仰和缜密的计划,但缺少号召力。
他要回到家乡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拯救贫困的无产阶级,但最终他想要解救的人却成了他的“掘墓人”。
津纳医生没能到达列车的终点。有坚定的信仰但没有卓越的才能,没有联盟,最终实现不了理想。
有钱的犹太商人迈亚特重钱重利,喜欢讨价还价,也喜欢追求女性。
他因为收购斯坦因的公司而烦恼,怀疑埃克曼说谎受贿赂。途中,他几乎看见任何东西都要在心里盘算一回。
当遇到年轻美貌的科洛尔时,他以“王公般的主人的慷慨大度“把十英镑的房间让给了科洛尔。后者感激涕零并爱上了他。
迈亚特心里洋洋得意,但对科洛尔舞者的身份不太满意,并且嫌她过分消瘦,可能还有小家子气,只能用她的外貌安慰自己。
当科洛尔突然消失的时候,迈亚特也曾受不了内心的煎熬,跳下火车去寻找,但最终说服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了”。
他需要一位配得上自己的妻子。当他看到漂亮有气质的女孩珍妮特上车时,立刻将她与“已经到手的科洛尔”对比。

图源:网络
在对珍妮特发起追求的时候,他为自己的犹太身份感到自卑,怕被对方看不起。
火车到站后,他意外发现珍妮特竟也有一半犹太血统。他似乎抓住了对方的弱点,最后他们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在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富足的迈亚特注定是赢家。他可以毫发无损的来回穿梭在不那么太平地段中。
畅销书作家奎因·萨沃里是一个从底层奋斗到上层社会的作家。他善于抓住一切机会营销自己,但最终也无法真正进入上层社会。
小报记者梅布尔·沃伦有点神经质。她有记者的敏锐,也有一肚子坏水。她是个同性恋者,内心扭曲。
她总是喝得酩酊大醉。她习惯用自己掌握的证据去要挟别人,喜欢乘人之危。她要做到的事情都能做到。
珍妮特·帕多坐火车去看舅舅。她很美,气质高贵,但其实没什么文化。她一直陪着同性恋者梅布尔,觉得很没劲。最后与迈亚特走到一起。
在那样的社会里,女性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只不过是男人们的附属品。大多数女性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约瑟夫·克伦利希是小偷、杀人犯,但总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来反映社会不公。

图源:网络
车至终点君士坦丁堡,虚假的欢乐奢侈、诱惑勾引的气氛消解了对艰难旅程不安的记忆。主人公各自有了不曾预料的归宿,一切恍若隔世。
人与人,总是分分合合。一部列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互不相识的人在这里产生了交集。
迈亚特想的是最大利益收购公司,科洛尔只是去演出,珍妮特去探望舅舅,津纳想要回到故乡实现政治理想,格伦利希为了逃离犯罪现场,梅布尔为了升职加薪。
有的人小心翼翼却遭飞来横祸;有的人满腔抱负却客死他乡;有的人拼命学习却被命运引向深渊;有的人无知无脑却尽享荣华富贵……
作者将他看透了的人世间的一切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对一个金钱至上、无情无义的社会提出无声的批判。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 出生于伯克汉斯泰德。
1929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内心人》,但直到1932年《斯坦布尔列车》问世,评论界才开始承认他的作品。
格雷厄姆在小说中十分注重探讨信仰危机和犯罪问题。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

图源:网络
他作品中“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
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顶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
格雷厄姆曾获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马尔克斯、福克纳对他推崇备至。
格雷厄姆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斯坦布尔列车》是他第一部“消遣小说”。
在这部被他称为“刻意讨好读者”的书里,格雷厄姆假借名噪一时的洲际快车,将异国情调、浪漫奇遇、污浊世态及庸常俗事糅合在一起。
通过描写列车上的一群乘客,展现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社会状况和精神面貌。
通过描写信仰与背叛,直视人类社会的卑劣和自欺,将无情的客观现实展示为某种“消遣读物”。
小说出版一年后,格雷厄姆将它改编成电影。此后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电影。如《布赖顿硬糖》《第三者》等。
小说和电影都非常成功,经久不衰。格雷厄姆是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图源:网络

原作赏析
格雷厄姆长期写影评,深谙电影的镜头语言。他的小说号称“书面电影”。一起来欣赏一下镜头感十足的小说原文:
轮船事务长手里拿着最后一张登录卡,望着乘客们穿过灰蒙蒙的潮湿的码头,跨过横七竖八的铁轨和道岔,绕过废弃不用的货运敞车。
他们缩着肩膀,大衣领子朝上翻着;在长长一列火车里,桌上的灯亮着,透过雨雾看去像一串蓝色的珠子闪闪发光。
一台巨大的起重机旋动着、下降着,一时间,绞盘咔啦咔啦的响声甚至淹没了无处不在的水声——雨水从阴沉的云天上倾盆而下,海水冲击着渡轮和码头。
这时正是下午四点半。
......
—— End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每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读书笔记103:它 It
每周一景N0.23:邬达克建筑之旅 7
读书笔记102:人鼠之间 Of Mice and Men
读书笔记101:卡门 Carmen
服饰专辑3:小黑裙 Little Black Dress
往期回顾7:被掩埋的巨人 The Buried Giant
读书笔记100:平原上的摩西 Fire on the Plain
读书笔记099:战时灯火 Warlight
每周一景N0.22:邬达克建筑之旅 6
每月人物5: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