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25:罗生门 羅生門


我们在世事和人性的希望和绝望中挣扎。

图源:网络

小说《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191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
战争年代,一个家奴被主人赶出门,饥饿难耐、茫然不知所措,是做强盗还是被饿死,他的思想正在激烈挣扎。
藤暮时分(傍晚),他走到罗生门下等候雨停,这里尸横遍野。走投无路的家奴壮起胆子,想进去找到一些财物。
没想到,在死人堆里竟然还有一活人。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连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解释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谋生罢了。
家奴思忖,“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
于是,家奴大悟: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图源:网络
走投无路的家奴恶性大发,弃苦从恶。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见过他。

电影《罗生门》
1950年,黑泽明导演了电影《罗生门》,取材于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
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引出话题,故事的序幕被拉开:
一名武士和他的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不测。妻子被侮辱,武士惨遭杀害。
公堂之上,活着的人开始陈述惨案的经过。凶手,妻子,以及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虽然真相只有一个,但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甚至为了美化自己,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故事版本。
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图源:网络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 りゅうのすけ,1892-1927),生于东京,本姓新原,日本小说家。
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及《秋》等。
芥川龙之介的父亲经营牛奶业,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精神失常,他成为舅父芥川家的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
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
1913年入读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开创文学新潮流。
芥川龙之介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了作家新星的地位。

图源:网络
1916年大学毕业后,龙之介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不久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
1921年,龙之介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
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
1917-1923年,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被6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服药自杀,时年35岁。
芥川龙之介年少成名,是日本文坛的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阴郁深邃,简洁而饱满,是不可多得的短篇佳作。
短篇小说集《罗生门》最初由鲁迅等人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

罗生门

图源:网络
罗生门(Rashōmon),是日本京都的正南门(罗城的城门),也叫罗城门 (Rajōmon)。
无论是小说《罗生门》还是电影《罗生门》,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如今,“罗生门”已经成为一个文化词汇,指代人世与地狱的界门,事实与假象之区别。
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

作品赏析
小说情节简单,人物稀少,篇幅短,场面小。时间、地点、人物、结局以最精炼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被评价为简洁而饱满。
虽然这是以旧题材创作的历史小说,却被赋予一定的寓意,描写社会最底层挣扎生存着的民众。
看这篇小说,乃至看芥川龙之介的所有小说,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所特有的那份厚重的历史感。

图源:网络
就像看鲁迅的小说,他的愤懑来自于对国家、民族、民众最深切的关怀和忧虑。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所体现的阴郁,同样源于对社会、民众和自我人生的忧虑,对战争的厌恶。除此之外,是内心的“虚无”。
小说通过描写普通人的“小恶”、“恶”与“最恶”,反映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走向堕落的全过程。
在简短的文字叙述中,读者受到的心理冲击逐步加深。看完后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忘记。
这是短篇小说的魅力。
《竹林中》这篇小说同样是鞭挞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同时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了全知视角,那么真相和是非就变得遥不可及。
利己者做了坏事还要维护自己的自尊,会把过错和责任都推到外部环境和别人身上。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真假难辨。
在普通人由善变恶的过程中,是不是受害者都显得次要。在利己主义面前,人们的价值观是多么脆弱。
如果日本人深受这种思想的熏陶,那么随后不断涌现的推理小说浪潮,似乎找到了其文化渊源。

图源:网络
再看今天日本人身上所体现的“不给人添麻烦”的道德自律,似乎也是在与绝对的利己主义划清界限。
那么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民众。这是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
对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时时体现的内心虚无的黑暗面,我们应该正确看待。
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看不到希望,加上自身的精神问题,小说有其消极的一面。
这也提醒我们,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多少带有自我的烙印和时代的痕迹。真正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理解它的创作背景。
此外,如今网络口水战中经常出现“罗生门”一词,提醒大家:谁写作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真相是什么,谁又知道呢。
—— End ——

图源:网络

迷茫时读书,忙碌时运动,独处时思考。
每日分享我读过的好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往期回顾
每周一景N0.28:平江路 Pingjiang Lu
读书笔记124:广岛之恋 Hiroshinma mon amour
读书笔记123:荆棘鸟 The Thorn Birds
读书笔记122:1984 Nineteen Eighty-Four
观影日志5:长津湖之水门桥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II
读书笔记121: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每月人物6: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每周一景N0.27:堂里
往期回顾9:长日留痕 The Remains of the Day
读书笔记120:伤心咖啡馆之歌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é

小赏怡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