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武胜驿镇的老陈夫妇,每天都要送自己的孙子孙女上学,然后放学再把他们接回来。
现在家里面对孩子看的都比较重,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是很正常的事儿,但是每天老陈夫妇送孩子上学,接孩子放学却是提心吊胆,为什么呢?
老陈送孙子孙女上学,不仅仅是因为疼爱孩子,还因为在他们上学的路上必须要经过一座桥。
老陈说,他们村每天要经过这座桥到镇上上学的孩子有43个。
早晨七点钟,陈家庄的孩子们已经走到河边,准备过桥去对岸的武胜驿镇上学。
过桥都有大人陪着,看不出他们的恐惧来,孩子们个个走的都挺勇敢。
这座桥有四个桥墩,桥墩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三根铁板上铺上树枝木板就成了桥面,透过木板的缝隙可以看到翻滚的河水。
桥下的这条河叫庄浪河,河的东岸是老陈家居住的陈家庄村,西岸是孩子们上学的武胜驿镇。
河里的水来自祁连山,祁连山上终年积雪融化成水,流了近100公里就到了这个地方。
河滩看似荒凉,但却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这条河的名字了。
跟河道的岁数比,桥虽然很年轻,但是也有十几年的历史。
这座桥,是1992年老丁是自费修的,他花了八千多块钱。
修好以后,为了收回成本,一开始老丁也会向来往的人收点钱,老人小孩都不收费,但年轻人收五毛钱一趟来回。
时间长了,来回过桥的人跟老丁越来越熟悉了,老丁也不好意思再收钱了,一天就收个七八块钱。
靠着收点过桥费收回成本显然是不可能的,连日常维修也很难做到。
但是大家一直都在走这座桥,不修显然不行,大家就一块想办法,有工具的拿工具,有材料的出材料。
每年的秋冬时候都是枯水季节,桥下的水也有没膝深,桥上的栏杆只有铁丝简单的固定。
如果在枯水季节不小心掉下去,问题还不大,还不至于淹死人;但是每逢7、 8月份发大水的时候,这里的危险是无法形容的。
水甚至会没过桥面,而且经常有人会在这儿出事。
几年前,曾经就有一对年轻夫妻走到这个地方,在桥上遇到了不测。
妻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跳到河里救妻子的男人不习水性,也被河水卷走了,而且因为水势太大,抢救的人也都无能为力。
丁老汉说,那一次他只救起来一个人。
他还听人家说,发大水的时候,这里发生了好多起事故,只不过在那些事故中,淹没淹死人,他并不清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只有那一起。
这么破旧的一座桥,大家在上面走也是事出无奈的,否则要到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远的镇上会特别麻烦。
天天送孩子上学的老陈说,到对面镇上的学校,其实还有一条路可以走。
那条路虽然比这座老爷桥上安全许多,可是因为路途太远,村民几乎没有从那儿走的。
经过测量,如果走的另一条路,从学校到老陈家里,里程表显示的是4.6公里,就算开车也要走上12分钟。
而对那些每天步行上学的孩子们来说,这个距离确实太远了。
陈家庄的村民,无论是看病吃药,还是买点什么生活必需品,如果要到镇上去,都走这座老爷桥。
因为这个近啊,走过去直线距离也就一百多米;但是如果不走这座老爷桥绕路的话,那就绕好几公里。
大人们倒没事,多加小心就是了,关键是这43个每天上学放学要走这座老爷桥的孩子们。
从孩子们的角度着想,难道这个地方就不应该有一座安全的桥吗?
这么一座“老爷桥”一走走了十几年,村民们真盼着有一座好桥,每年他们都向村里、镇里的领导反映这个问题。
早在五年前就听镇政府的领导说过,打算在这儿修桥了,可是直到现在也没人来干活,所以村民们一直还用着老丁十几年前修的这座老爷桥。
2009年的年初,村里曾经来过勘测队,在河边勘测了一番,大家喜出望外,数着日子等人来修桥了。
可是一年过去了,村民们还是要晃晃悠悠的走这座老爷桥。
桥还是那座老爷桥,村民们还是整天的提心吊胆送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今天不出事儿,明天不出事儿,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出事呢?
这座老爷桥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之后,还能站在这儿多久呢?
政党委书记说,项目报上去了,但资金一直不到位。
那么,这笔修桥款到底应该由谁来出呢?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修桥的钱需要申报当地的交通局,再由交通局申请有关部门筹集资金。
永登县交通局的领导说,勘测是做了,修桥的图纸也找专家画好了,他们决定要在这里修建一座水泥桥了,可近40多万的修桥款到不了位,修桥的事儿只能又放下。
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余凌云教授,针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资金不到位的问题,根据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去筹集资金。
第一种,是由政府投资;
第二种方式,可以由企业等其他的经济组织来投资建桥,那根据政府的批准,适当的收费;
第三种方式,是由这个村民自己筹资集资来建桥,这一点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坚持自愿原则,不得强行摊派,并且要求符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当地部门几年下来一直在说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这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一,不排除政府可能是他的思考问题的路径比较狭窄,他就想用公共资源,一直等着下财政拨款。
这个财政拨款,蛋糕就这么大,能不能分配到这个乡镇建这个桥,它的确是一个行政政策问题。那么是由政府来决定这块蛋糕怎么分配,效率是最大的。
所以这样等面包过程中,每一年可能都轮不到这个地方建桥。
第二,服务行政的理念不到位。
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来应该是立刻需要解决的,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的通过多路径去筹集资金来解决。
甚至可以发动附近的群众,按照谁受益谁来投资这个原则来建桥。
按照自愿的原则,筹集的方式也可以多样,比如说有钱的出钱,没有钱的可以出力。
所以利用社会的资源,大家筹资,然后由乡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门派技术人员去进行技术指导,保证这个桥梁的建设是安全的,通过这种方法也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