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名录-殷墟


数千年来,在华夏土地上出现过许多王朝,我们发现了夏朝遗址、商朝遗迹等等,相比较夏朝遗址来说,商朝遗迹反而是更早被发现,且在多年考古中拥有了大量丰富的考古资料,得到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可,因此今天的我们可以更好详细的了解商朝的文化。

殷墟
说起商朝文化遗迹,那不得不提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洹河两岸殷墟,它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殷墟鸟瞰图
殷墟遗址规模宏大,现存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后冈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祭祀坑、甲骨窖穴、手工业作坊遗址等,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

殷墟俯视近图
殷墟的总体布局和结构。安阳西北洹水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形成周边约36平方公里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中,小屯村东北为宫殿宗庙基址,有明显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建筑格局,小屯村北发现有制玉作坊,小屯村南发现有制作青铜器的铸铜作坊遗址,北辛庄南、大司空村南等均发现有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详细地标
洹水北岸的侯家庄、武官村一带为王陵区,共发现大墓13座,包括武官村大墓、妇好墓等,有一定数量的人殉与人牲以及排列密集的人祭坑。
殷墟王陵区除了商王宫殿宗庙区、王陵祭祀等区域,还有铸铜、制陶等各种手工业区,可能还有漆木器作坊区。过去商王陵区东西450米,南北250米,共计10万平方米多一些。2021~2022年考古勘探和发掘确认,东西长560米、南北近300米,规模从过去的10万平方米扩展到16万平方米,还发现了460多个祭祀坑。在商代晚期,这是王族的陵园与祭祀场,没有其他无关的遗迹现象。

殷墟王陵遗址
因为当年发掘后这些大墓即被回填,为重现当年的盛大景象,在大墓原址分别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植被砂石标识、复原展示和揭露展示等方法,再现了当年王陵墓葬群的宏大场面。

植被还原的王陵墓群

现王陵区展厅

祭祀坑
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已发掘夯土基址53座。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余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甲、乙、丙)”三组,宏伟壮观。另外还发现铸铜遗址等。宫殿区出土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珍贵文物。在1989年发现“匚”形基址三排房基连为一体的建筑。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匚”形殿址,濒临洹水。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于殷墟早期。平面呈“匚”字形,缺口向东,北、南有两排并列房基,西面有与之相衔接的房基,三排房基紧相衔接,构成一个整体。
北排房基,东西长约60米,南北14.5米。南排房基,东西长约75米,南北7.3米。西排房基,南北约50米,东西7.5米。这三排房基中,北排房基应为主要建筑。现存三个门道,均宽二米,间距4.3米。中间门道西侧埋有东西排列的两个陶罐,东侧陶罐紧邻柱础石,西侧陶罐内发现一件有“武父乙”铭文的封口铜盉。“武父乙”,大概指殷王武丁之父小乙。在另一门道的西侧还发现两个东西排列的祭祀坑。两坑间距0.6米,均有殉葬砍头人骨架三具。头骨仍置坑内,头向东,并随葬盆、罍、尊等陶器及骨镞等器物。这种三排房基联成一体的建筑结构方式是少见的。

北排房基(F1)建筑基址平面图

武父乙盉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规模并不很大,而随葬物非常丰富。它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断定墓主的明确身份与墓葬确切年代,并未被盗过的商王室成员墓。这在殷墟考古史上是仅有的。
妇好之名,常见于武丁时卜辞中,她曾多次征伐夷方、土方、羌方、巴方等方国,是个显赫的女英雄。据卜辞和铜器铭文,推断墓主妇好系武丁之妻。墓的年代属殷墟二期。约公元前13—前12世纪。

妇好
妇好墓为长方形竖穴,南北长5.6米,宽四米,深八米。墓室上部的地面上有一块与墓室口大小相等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建筑。葬具为木棺、木椁〔guǒ果〕,椁长五米,宽3.6米,高1.3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分塌毁。漆棺与墓主遗骸均已腐朽,棺上附一层麻布和薄绢。墓内殉葬16人,腰坑(墓主腰部下的土坑)内一人,东壁龛二人,西壁龛一人,椁顶填土中四人,在椁内棺外的八人。另外,殉狗六只,腰坑中一只,椁顶上五只。

妇好墓圹
随葬品共计1928件。有铜器、陶器、骨器、玉石器、象牙器、蚌器等。还有海贝6800余枚、海螺两枚。青铜器共460余件。其中礼器210件,其次为武器、乐器、工具、杂器。铜器上不少铸有铭文,其中,以铸“妇好”的铜器数量最多,计有109件。铜兵器130件,其中铜钺四件,二大二小。铜镜四件,圆形,正中有钮。象牙杯三件。其中一件带流虎鋬杯,通高42厘米。
墓中出土青铜器288件。包括礼器、乐器、生产工具、兵器。青铜礼器40件。有方尊、方斝、方觚、方鼎共16件。器表都有纹饰及铭文(氏族徽号)。酒器出土10觚、10角,却不见爵。这是前所未见的组合。

妇好鸮尊
1989年在妇好墓西南约30米处,发现车马坑两座,出土铜戈、镞。与该墓所出的戈、镞形制相似。该坑的时代,亦属殷墟三期。很可能是该墓的陪葬坑。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展厅

车马坑展示物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殷墟是殷商历史的主要确定地。由于时代较早,历史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殷商历史除商王谱系以外的更多细节无从知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我们展现了殷商历史。在通过甲骨文确定殷商历史的诸多学者中,罗振玉考释出大量甲骨文单字,提出了至今仍被学界遵守的甲骨分类,而且明确了甲骨文出自安阳小屯,判断甲骨卜辞为殷商王室遗物,小屯就是商代都城“殷墟”所在。已被释读的甲骨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如阶级与国家方面、社会生产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全方位展示了商代丰富的历史,极大弥补了商代文献的不足,对中国早期历史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
殷墟的文化遗存提供了非同寻常的关于商代晚期文化传统的证据,包括丰富的科学发明与技术成就,例如建立在日相与月相观察上的天文历法、刻写在甲骨上的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殷墟的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留下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范例,奠定了中国古代宫殿制度和陵园制度初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为汉字语言、古代信仰、社会制度以及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物质证据。
本文图片和内容来源:网络
标有「原创」的文章,若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转载时请在文末附上「遗产保护」的二维码,谢谢!

扫码关注我们
遗产保护
相约 | 线上游古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