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唐风启宋式!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



“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最早可追至唐代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一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师,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另一说是,佛家提倡人要清心寡欲,以独来独往为乐,这座寺庙就是体现这种精神的,故名独乐寺。

独乐寺山门外(图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仅用于学习交流)
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是国内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其它均为明、清所建。全寺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西部分别为僧房和行宫,中部是寺庙的主要建筑物,白山门、观音阁、东西配殿等组成。

独乐寺略图(图源梁思成.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仅用于学习交流)
山门
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的庑殿顶山门,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做穿堂,正脊两端的鸱吻,青瓦红墙。
山门前两稍间是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像,俗称“哼”“哈”二将,还有清代绘制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画。山门梁柱粗壮,斗拱雄硕,“升起”和“侧脚”明显。据说山门的牌匾乃严嵩所题。

“哼”“哈”二将及山门正脊的鸱尾(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仅用于学习交流)
观音阁
主体建筑观音阁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楼阁,阁高23米,檐下“观音之阁”据传是李白所写,虽有三层,但第二层是用腰檐和栏杆围绕的暗室,所以在外观上像是两层建筑。屋顶为单檐歇山顶。
观音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一尊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像,菩萨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头上有十个小观音头像,又被称为“十一面观音”。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塑像虽是辽代,风格却具有唐代的特征,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观音阁内部(图源《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仅用于学习交流)
观音阁下层的四壁上满是彩画,为十六罗汉立像和三头六臂或四臂的明王像,中间绘有山林、云、水和世俗题材画。
观音阁内以观音塑像为中心,四周列柱两排,柱上置斗拱,斗拱上架梁枋,其上再立木柱、斗拱和梁枋,将内部分成三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高度瞻仰佛容;梁枋绕像而设,中部形成天井,上下贯通,像身直立其中,像顶覆以斗八藻井,阁内光线较暗,正面光线较足,像容清晰,背面仅可辨轮廓,从而加强了佛寺的神秘性。整个楼阁梁、柱、斗枋数以千计,但布置和使用很有规律。其大小形状,无论是衬托塑像,还是装修建筑,处理都很协调。观音阁历经多次大地震,至今仍屹立。

观音阁内斗栱(图源梁思成.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仅用于学习交流)

观音阁(图源《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仅用于学习交流)
报恩院
报恩院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四合院式建筑,长约9米,宽5米,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
咸丰八年(公元1859年)仲秋,咸丰皇帝驾临独乐寺,应本寺方丈之请,为四合院题写“报恩院”。“报恩”二字在此有二层含义:自乾隆十八年后,独乐寺被辟为皇家禁地,该寺方丈皆为御封,报答皇恩,此为一义,二者:佛弟子怀恩四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
报恩院前殿为弥勒殿,正中供奉一尊铜制弥勒菩萨像,两边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疯僧塑像,分别是寒山、普化、风波和济公,这种布局全国寺院中实属罕见。报恩院的后殿是三世佛殿,里面供奉着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
韦驮亭
韦驮亭位于观音阁北面,高约5米,宽约4米,是一座攒尖顶八角亭,亭内韦驮像高约3米。亭内韦驮像,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怀抱金刚杵。

韦驮像(图源梁思成.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仅用于学习交流)
乾隆行宫
独乐寺行宫,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皇帝去东陵谒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处行宫。行宫存有正殿一层,附属建筑三间,现恢复回廊十四间,垂花门一座,使行宫独立成院。乾隆之后的皇帝都来过独乐寺行宫,并留下了大量赞美独乐寺的诗篇,行宫内新增设的展览,辑录了12首清帝即兴之作和与行宫有关的帝后嫔妃画像17幅。
乾隆碑刻
乾隆御笔碑刻,共28块,诗文107篇,是乾隆皇帝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唐寅等名人书法,行草楷不同、大小字不等,或粗犷苍劲,或圆润秀丽,不仅是乾隆皇帝的书法真迹,而且是历代书法大家作品的汇集,弥足珍贵。碑文又分御笔临和御笔两种,御笔临有《艇子新浮水》(临文征明)、《朝辞白帝》(临赵孟頫)、《朱阑画柱》(临苏东坡)等,笔法和神韵均堪称一绝。御笔有《敖不可长》、《金刚四句》、《大学圣经》、《秋兴八首》等。
独乐寺遗留的山门和观音阁,给研究唐宋辽建筑特点提供了珍贵的实例材料,从遗留下的建筑可以和其他地方的古建筑结合,可了解我国古建筑发展。比如观音阁的建筑构造,三层一暗层,泥塑菩萨像贯穿其中,屋顶坡度利用下昂和华栱出跳相等高度不同调整,继承唐以来的做法,外形台基低,柱子向内略倾斜,歇山顶坡度缓和,继承唐建筑又略有不同,辽代建筑特点。
图文来源:网络、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官网、《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遗产保护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有「原创」的文章,若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转载时请在文末附上「遗产保护」的二维码,谢谢!

扫码关注我们
遗产保护
相约 | 线上游古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