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园林的回廊是中国立交桥雏形?



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因此中国园林具有顺应自然、模仿自然的基本特征,其中,江苏地区古典园林建筑颇多,也各具特色。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占地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
园林主人-何芷舠(又作子舠),安徽省望江县人,父亲何俊,由于何俊在江苏布政使任上政绩突出,清朝朝廷在给予正一品封典时,其前三代(曾祖父、祖父、父亲)均诰增或晋增光禄大夫,江苏布政使加三级。但因晚清政府昏庸无能,附庸列强,何芷舠难以在官场实现自己抱负,履遭厄运,又念及母亲年事已高,遂于光绪九年(1883)四十九岁挂冠归隐于扬州,在扬州买宅建园,1901年送走母亲后,将园子交与他人看管,举家又迁到上海,在其离世后,后人按照他的遗愿,用他遗留下的资产,办了持志大学。

何芷舠(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何园全园分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片石山房在东园南面,园居院落则被东园、西园和片石山房包围,其园内的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
东园
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就到了东园,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有半月台。

船厅的贴壁假山(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牡丹厅的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扬州是八大雕刻之乡、砖雕是其中的一种,这幅砖雕牡丹枝叶的形状有正有反,花纹有疏有密,凤凰栩栩如生,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整幅画面造型丰富,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是扬州晚清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牡丹厅因此得名。

东园的牡丹厅(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西园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
走入西园首先看到的就是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有人说其是中国立交桥雏形,不过其复道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确实有些像现在立交桥的道路作用。复道的交叉口一边通向蝴蝶廊,一边通向读书楼,读书楼位于船厅后身西北角。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

复道回廊(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水池的北面是主人专门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翅,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故称为“蝴蝶厅”。厅内木壁上雕刻着历代名碑字画,如苏东坡的兰、郑板桥的竹、唐寅的花鸟、曹操的诗等。雕刻面积达140平方米。

蝴蝶厅(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园居院落
玉绣楼是住宅院落一座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此处为主人会客的地方。
玉绣楼主题建筑是前后雨座砖木结构两层楼,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四周以廊道连接成一体环形院落,从任何一个门出入,都可以沿着走廊转一个圈子回到原处。楼的上下连两层为一字排开的房间,每排两套,以三门为一套,每套各为左右两间,中门为楼梯间,每间又采用推拉门隔断的形式构成套间,这种房屋布局和户型结构,似不同程度的吸收了西洋建筑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与中国住宅中的厅厢结构迥异。因而被家人称作“洋房”。 

玉秀楼(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出玉绣南楼沿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

骑马楼(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片石山房
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东面有一座楠木厅,是何园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筑,俗称明楠木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厅西侧有一“不系舟”。

片石山房的石涛叠石(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何家祠堂又名光德堂,取何芷舠之父何俊公“登祖宗之堂可对先灵读传记之文,可光旧德我”句。
何家祠堂是一个单独的院落,成“一”字排开,在我国的祠堂建筑中极为少见。在寝堂中掘井一眼,也是十分罕见。
祠堂现分飨堂和寝堂两个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飨堂是家族或家庭举行祭祀大典的预备场所,也兼作聚会厅、议事厅和法庭,讨论处理宗族大事。也是每月朔日孝子孙学习家规的地方;寝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的建筑,其后檐墙前设神橱,供奉历代神主牌位,楼上作为专门摆放历代恩纶、族谱等重要文献的地方。

何家祠堂(图源何园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何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其1500米复道回廊,在空间进行左右分流、高低勾搭,利用回廊建造开放性布局,由各种两层回廊组成的网络状结构,充分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也是何园精妙之处。
中国当代古建园林专家童寯、刘敦桢、潘谷西、罗哲文、陈从周等都对何园独特的造园手法备加赞誉,称它为“江南园林中的孤例”。罗哲文先生还专门为何园题词“晚清第一园”。
图文来源:网络、何园官网,遗产保护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有「原创」的文章,若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转载时请在文末附上「遗产保护」的二维码,谢谢!

扫码关注我们
遗产保护
相约 | 线上游古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