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在公园里是我们的常见蕨类植物。
属于真蕨目,里白科。
芒萁的别名:
又名草芒、山芒、山蕨、虱槟草、乌萁、芒仔、穿路萁、路萁子柴、鸡毛蕨、筲萁子柴、反蕨叶、蜈蚣草、硬蕨萁、狼萁草、蕨叶草、筲萁子紫、芒萁、蕨萁、蓈萁、铁蓈萁、铁芒萁、铁蕨鸡、硬脚萁、狼萁蕨、芒萁骨。
根状茎横走,叶远生,柄光滑,基部以上无毛,叶被暗锈色毛,有时顶芽萌发,腋芽小,卵形,芽孢卵形,边缘具不规则裂片或粗牙齿。
芒萁是贫瘠疏林下的良好地被植物,覆盖度高,其群生性能抑制杂草生长,对水土保持有一定作用。
在园艺上作为盆栽观赏,叶为切花、插花、制作花篮或插瓶的理想材料。生长力强,南方农村常割取当燃料,叶柄可编织用品。
芒萁的生长形态及特征:
植株高1~1.5米。根状茎横走,粗2.5~4毫米,坚硬,木质,红棕色,被棕色毛,毛有关节,长约2毫米,成簇伏生。
叶远生,相距8~10厘米或过之,柄长达80厘米,粗3.5~5毫米,圆柱形,暗棕色,光滑,稍光亮。
叶轴3~4次两叉分枝,芽苞卵形,长1.7~2.2厘米,顶钝,缘具不规则的粗牙齿。
除末回叶轴外,在各回分枝处两侧均有一对托叶状的大的羽片,长14~23厘米,宽4.4~13厘米,长圆披针形,羽状深裂。
末回羽片长20~40厘米,宽8~17厘米,披针形或长圆形,顶渐尖,尾头,基部上侧稍变狭,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
裂片披针形至线形,长4~10厘米,宽8~10毫米,圆顶,常微凹,基部汇合,为尖狭的缺刻分开,基部上侧的数对裂片短缩为三角形,全缘或浅波状,具软骨质的狭边,基部下侧具2片向下的托叶状羽片,长5.4~10.5厘米,宽7~11毫米,线形,钝头,边缘波状或具圆牙齿,基部羽片的基部汇合。
中脉下面凸起,侧脉明显,每组5~7分枝,小脉并行,直达叶缘。叶近革质,上面深绿,下面灰绿色,无毛。
孢子囊羣圆形,沿中脉两侧为不规的2~3列,生于每组的基部上侧和下侧小脉弯弓处,由7~15个孢囊组成。
主要分布区域:
产广西西部(凌云、德保、龙光)、海南西部(白沙及东方尖峯岭)、云南南部(文山、屏边大围山、河口老卡寨及金平阿斗坡)。越南北部也有。
芒萁的功效与作用:
嫩苗:解毒,止血,祛瘀,利尿。
用于尿道炎、蜈蚣咬伤、衄血、外伤出血。
性味归经:苦、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化瘀,止血。用于鼻衄,肺热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月经过多,血崩,白带;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骨折,蜈蚣咬伤。
用法与用量:
根状茎或茎心0.5~1两,全草1~2两;外用全草(或根状茎或茎心)捣烂敷,或晒干研粉敷患处。
食用方法:
芒萁煲汤:将芒萁与其他适合搭配的食材(如瘦肉、黄豆等)一起煲汤,可以增添营养的同时,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芒萁炒菜:
将芒萁切成丝或片,与蔬菜一起炒制,可以赋予菜肴特殊的香味,并发挥其祛风湿的功效。
芒萁泡茶:将芒萁研磨成粉末,加入开水中冲泡成茶饮,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的蜂蜜或枸杞等搭配。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芒萁虽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不同,建议在食用芒萁前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以确保安全和适宜的用量。
此外,芒萁属于中草药,如果存在过敏反应或其他副作用,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有喜欢健康养生小知识的朋友们!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