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抓紧吃这菜,鲜嫩营养、全身是宝,却常被“嫌弃”,随手采摘,清热消暑不上火!还能解表散寒透疹疮, 它就是八面玲珑的“小荆芥”



   荆芥:别名 假苏、鼠萁、姜芥。
荆芥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 的茎叶和花穗。

荆芥的生长形态及特征
原植物 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基部棕紫色。
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
叶对生;茎基部的叶片无柄或近无柄,羽状深裂。
中部及上部叶无柄,羽状深裂,先端锐尖,基部楔状渐狭并下延至叶柄,裂片披针形,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
花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苞片叶状;小苞片线形,较小。
花小,花萼漏斗状倒圆锥形,被灰色柔毛及黄绿色腺点,先端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冠浅红紫色,二唇形,上唇先端2浅裂,下唇3裂。
雄蕊4,二强;子房4纵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长圆状三棱形,棕褐色,表面光滑。
花期7~9月,果期9~11月。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

荆芥分布区域
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四川、贵州等地,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性状 荆芥为不规则小段,茎、叶、穗混合。茎呈方柱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
叶片皱缩卷曲,破碎。花穗淡棕色或黄绿色。气芳香,味辛,有清凉感。
荆芥穗为不规则的小段,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淡棕色或黄绿色。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 祛风,解表,透疹,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风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研末调敷。


荆芥粥
由荆芥5~10g,薄荷3~5g,淡豆豉5~10g,粳米50g组成。
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煮沸5分钟,去渣取汁;另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同煮为粥;每日2次,温热服。

功效为疏风解表,利咽。
适应于伤风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等。 
适宜人群
风寒风热、风疹瘙痒、便血患者
禁忌人群
表虚自汗、阴虚火旺者
不宜同食
鱼类、驴肉、蟹肉
荆芥含挥发油,辛温芳香,鱼类气腥,配以酱鼓成寒之物烹调,可能会削弱药效。
荆芥辛温,驴肉甘凉,二者性味相反,荆芥与驴肉中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荆芥性温,蟹肉性寒,两者药性相反,不宜!

同时食用。
注意事项 自汗、阴虚头痛者忌服。
使用荆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凡外感风热或温热、火热内炽、阴虚火旺、血虚血热等证不宜单味药服。
味辛发散,长期服用可以伤津耗气,气虚者以及婴幼儿、老年人等身体虚弱者不宜长期服用。

用药期间需注意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如果您已经怀孕、计划怀孕或是在哺乳期,请及时告知医生并咨询是否可用中药治疗。
儿童:儿童用药须在医生指导和成人监护下进行。请妥善保存药材,不要将自己所用药材给予其他人使用。

本篇章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依据;如有疑问?请遵嘱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服用!切记不要随意搭配药物进行食用!
植物之美,源于自然之恩;分享植物知识,感受乡间美好!草木情,乡间味,都是草药至宝。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关注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