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柠檬同学!
一直以来,我都是那个对未知充满好奇、热爱四处旅行的探险家。
我热爱旅行,喜欢探寻古迹,领略大自然的壮丽,感受世界的奇妙。
跟着我,一起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景,尽情享受爱与自由的旅途吧!✈️
就连央视都专门介绍过的东北菜美食,不是铁锅炖,不是锅包肉,不是红肠,而是这一味隐藏的王炸美食。
哈尔滨盒饭。
据说,它还有自己的江湖地位,被称为东北菜的尽头,也被称为每个尔滨人心中的东北菜“真神”。
听上去略显夸张,但吃过的人都知道,这话一点不假。
在哈尔滨就专门有一条街,是被东北盒饭承包的。
不大不小的店面,一天四五十个菜品,大家都爱奔着这口方便、实惠的大众美食去。
作为一名外地游客,狠狠的建议你打卡这个有哈尔滨特色的“景点”,这里你会看到更接地气的烟火哈尔滨。
01
哈尔滨人独有的盒饭情怀
说起盒饭,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外卖快餐,这是普罗大众对盒饭的印象与记忆。
但在北国城市哈尔滨,当地人对盒饭的情感,已经远远超出了你对普通快餐的想象。
单单从盒饭店占据的规模就能感知一二,这里有个饭盒一条街——通达街,遍布街头的盒饭店,一家挨着一家,举眼望去“盒饭”两个字尤为醒目。
当繁华的中央大街上,站满乌泱泱的游客时,在通达街的晚上,也有数不清的出租车夜班司机、送完单的外卖小哥、刚下班的打工族、环卫工人……
他们在这里进进出出,只为吃上一口盒饭。
而哈尔滨盒饭,并不是什么神秘美食,而是再普通不过的热气腾腾的家常菜。
像溜肉段、红烧肉、烧茄子、地三鲜、油焖尖椒、柿子鸡蛋、鱼香肉丝……
十几二十种现炒热菜,用一个个不锈钢盆装着一字排开,荤素搭配,香味四溢,看了不由自主地吞咽口水,舔了舔嘴唇。
一般而言,都是一荤一素、二荤一素、三荤两素……
素菜还可以再添,再配上热乎可口、无限供应的白米饭,让人忍不住大口大口地扒拉。
当滋味香浓的东北菜和米饭塞满口腔,牙齿在碰撞中咀嚼,吞咽,如此反复循环,口齿留香,空荡荡的肚子也终于得到了大大的慰籍与满足。
为了吃得过瘾,盒饭还被创新出各种吃法,据说最正宗的,还是盖饭式吃法。
所有饭菜盛好后,在米饭上面盖上汁水饱满的柿子炒鸡蛋,然后把饭菜全搅拌在一起,当汁水把米饭包裹上色,当所有炒菜混合在一起,这时候饭前仪式就完成了,接下来只管咕噜咕噜的干饭。
哈尔滨盒饭是出了名的香,因为各色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滋味厚重,浓油赤酱、极其下饭。
每一盘炒菜里头,无论是肉食还是蔬菜都会不约而同的冒着油光,色泽鲜亮油润,视觉冲击极强,食欲瞬间就蹭蹭蹭上来了。
当然,除了视觉冲击,“下饭”才是判断一个盒饭好不好吃的终极标准。
要把“下饭”的属性发挥到淋漓尽致,少不了刺激味蕾的各种油炸做法,还有烹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锅包肉和溜肉。
锅包肉是里脊肉片,放在土豆淀粉中完全挂糊后,一片片下锅“滋啦”过油炸得金黄酥脆,再沾上绵白糖和醋汁现炒的灵魂糖醋汁,特有的香脆酸甜滋味,口感层次香却不腻,最后用烹汁翻炒,嘎嘎好吃。
而溜肉段虽然在调味前也经过油炸,但它是咸口的,其味道全赖于最后勾芡的工序。
与大饭馆做溜肉段,要求上芡功夫要薄而均匀,完美裹上味道又不失炸肉之酥脆不同,盒饭里的溜肉段则有自己的创新与改良。
因为盒饭从炒好摆盘,到客人点餐,再等到真正开吃,已经闷上好一会了,炸肉早已经不酥了,所以芡汁不要薄反而要浓厚无比。
当炸溜肉被泡到粘呼呼时,和米饭一同下肚,那一口肉段才能留住食客的胃和心。
而且,盒饭内的各样菜式,几乎都挂满异常浓厚的芡汁,在油香四溢的大锅中升腾翻炒,咸香味极重。
如此高热量的炒菜,配上高碳水米饭,先不论健不健康,却足以为尔滨人抵御长达半年的漫长寒冬。
所以说,在哈尔滨人心中,东北菜的尽头就是哈尔滨盒饭,“碳水与脂肪的世纪大碰撞”是每个尔滨人的“梦中情饭”。
02
盒饭自由,藏着尔滨人的专属味道
要追溯盒饭的渊源,不得不提到90年代末东北的“下岗潮”。
二十年前,东北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因为市场需求量大,重工业工厂蓬勃发展,工人也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那时候,东北人的生活几乎与工厂捆绑在一起,自己在工厂上班,孩子就在工厂建的幼儿园上学,病了就去厂里的直属医院看医生……
为此,在工厂食堂吃饭,几乎也成了供职人员的日常。
然而,1999年,随着全国工业结构调整,很多国有企业工厂开始裁人,不少工人被迫下岗,离开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其中就有不少工厂食堂里的师傅们。
面对突如其来的时代变迁,很多人束手无策,但有的人却心思活络,此路不通就走彼路。
为了另谋出路,食堂里的大师傅,纷纷走上街头,贩卖自己的“厨艺”,开始做起盒饭生意。
所以,盒饭生意最开始是以流动摊贩的形式存在的。
大师傅在闹市区与各个街道间穿梭叫卖,三轮自行车上放着一个大泡沫箱,箱子上盖着棉被保温,箱子里是整齐划一的盒饭。
当时的盒饭是用老式铝饭盒装好的套餐,有的锅包肉配地三鲜,有的红烧肉配尖椒豆腐。
只要付个10块钱,师傅就会拿起老式铝饭盒,往塑料盒里一扣,满满当当,足以填满肚子。
虽然美中不足的是,搭配是固定好的,但也省去很多纠结的烦恼。
盒饭生意的出现,让很多当地人得以支撑起家里的生计,供养孩子读完书。
后来,随着盒饭需求越来越大,便有了固定门店提供堂食服务,后来更衍生出哈尔滨盒饭一条街,云集了大大小小的盒饭店。
据说,哈尔滨盒饭火爆的背后,离不开出租车行业的壮大发展。
一般而言,一个行业的发展,也会暴露出新的问题,出租车司机来去就是吃饭难、上厕所难。
吃包子不顶饱,吃饺子现点现蒸耽误时间,吃那种汤汤水水的面条,会增加如厕频率。
再者,比起面食,东北人爱吃米饭是刻在基因里的,过去很多东北家庭吃早餐,都要郑重其事的炒几个菜,再嘎嘎干掉两碗饭。
这样的天赋型选手,或许唯有吃饭才能让他们有能量,开启新的一天。
所以,想来想起还是首选盒饭,提前炒好的菜,放在盒子里保温,出租车司机来了随时能吃,10分钟吃完走人,一点不耽误事。
此外,哈尔滨盒饭能长做不衰,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原因,那就是十几块钱一盒满满的饭菜,就能让你实现盒饭自由。
大部分盒饭店,价格在10-20块钱之间,一荤两素、两荤两素……吃到顶配也就20多块钱,绝对能让你空着肚子进去,胀着肚子出来。
而且,大部分盒饭店的营业时间也超级长,晚上10点后闭店是常态,24小时营业也不在少数,这也成了很多下夜班的打工族的深夜食堂。
如今,盒饭的消费群体也从司机、工人、环卫工等蓝领,逐渐扩展到上班族,大学生。
为了吃口盒饭,也有人从北京、内蒙等地专程过来,更有美食博主特意来探店。
在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加持下,哈尔滨盒饭成了外地游客必打卡的热门项目之一。
当他们眼花缭乱地挑选着菜品,品尝着满满的饭菜,并在饭后感叹一句:“太香太撑了”时,便是对哈尔滨盒饭最好的赞美。
03
哈尔滨人的盒饭哲学
哈尔滨的盒饭,作为一道隐入平凡生活里的风味美食。
之所以说它是东北菜里的“真神”,不仅因为它丰满的东北味,满足了口腹之欲。
还因为它诠释着哈尔滨人,乃至东北人的饮食文化,和对待生活态度。
哈尔滨市饭店烹饪协会会长周莉曾说过:“哈尔滨盒饭之所以火爆出圈,是饮食文化与历史、民俗、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小小的盒饭里,能看到哈尔滨人实在、豪爽、善良等诸多品质。
一直以来,网络上不乏“东北菜量大又实惠”的评论,东北人的实在,只有当你吃一顿东北菜就懂了。
走进东北饭馆,盛菜用的不是盘子,而是大盆,像“大酱菜”、“大拉皮”、“大鸡腿”等菜品,说大的就是大。
如果菜单上写的是鸡腿,那就得是腿,既然盒饭上说的是炖牛肉,那大块的牛肉一定就是主角。
哈尔滨盒饭也一样,除了菜做得真实外,量也绝不会抠抠搜搜,师傅们从不会手抖,而是会把饭盒堆得小山谷似的,让人感受到实在的满足。
在价格方面,比起动辄要几十块的外卖,哈尔滨盒饭店里没有花哨的菜单,没有细致入微的服务,只有物超所值的饱腹感。
当更多人计较着吃得高不高级时,哈尔滨盒饭关注的是你吃得饱不饱,而这样不搞虚的饮食原则里,是东北人骨子里的豪爽和干脆利落。
用实在的材料,烹饪出美味的家常菜,在平凡的盒饭中更能接近平凡生活的本质,也更能滋生出对抗生活的力量。
当我们不断为生活奔波操劳时,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困苦中找到坚持下去的力量,而哈尔滨盒饭,就是哈尔滨人寻找力量的一种方式。
写在最后
在吃饭的当下,收获日常中为数不多的治愈时光。
在充满压力与焦虑的世界里,看着被生活折腾却依然努力的各色行人,会让你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这大概是哈尔滨盒饭里,隐藏的柔软和温情,也是除色香味俱全的生活烟火气外,另一番更深层的意义吧。
总的来说,哈尔滨人的饭盒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哲学,无论何时何地,捧着盒饭时,就大口吃饭,放下盒饭时,就热烈生活。
—END—
关注我,跟着柠檬一起游天下
下一站你想去哪里,评论区告诉我